第wb11版:人文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时至秋分丰收圆满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王璐

“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千里人俱共,三杯酒自醺。” 9月23日,带着一丝清凉,秋季的第4个节气——秋分如约而至。此时,树叶开始微黄,秋日的气息愈发浓烈,金黄色也将渐渐成为田间地头的主色调,彰显着丰收的喜悦。在秋分节气中,传统佳节中秋节也将悄然而至,在丰收的喜庆氛围中,共享团圆,喜上加喜。

昼夜等长 平分秋色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4个节气。斗指酉,太阳到达黄经180°,于每年的公历9月22日至24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中也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据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海荣介绍,秋分日是秋季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中间,这时,太阳到达黄经180°,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各地(两极除外)都是昼夜平分。此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王海荣说:“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昼夜等长、寒暑均平是个极为难得的时间,阴阳协调象征着身体健康、生活和谐、社会安宁。”

按照节气规律,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王海荣解释道,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雷声渐渐变少;二候指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洞穴,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入侵;三候则是指秋分之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降雨量减少,所以湖泊与河流中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便开始干涸,预示着暑热的终结和秋寒的开始。

中秋将至  共赏秋月

在今年的秋分节气期间,还将迎来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们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在这个象征爱与团圆的节日里,圆圆的月饼是绝对的主角。近几日,在市场上能看到大量的月饼开始销售,除了本地人常吃的混糖月饼,也能看到一些广式月饼,馅料也从传统的五仁丰富了起来,有咸口的蛋黄鲜肉馅,还有香气扑鼻的鲜花馅,更有充满本地特色的酸奶月饼,多种多样的选择更增添了一份节日气息。

除了购买月饼以外,部分旗县区的群众还保留着自己准备面粉、馅料打月饼的习俗。今年42岁的张先生老家在清水河县喇嘛湾镇,他说:“记得小时候刚过了农历七月十五,母亲就开始采购打月饼的材料了。进了农历八月,还得去打月饼的厂子里排队。轮到我们打月饼那天全家一起出动,先把原材料送过去,等月饼打好晾凉后再用桶提回来。一路上伴着月饼的香气,会忍不住吃上几口,感觉特别幸福。”如今,张先生已经离开老家在市区安家落户,但是每年中秋节,他还是会携家带口回到老家和父母一起过节,共赏一轮圆月。

“羁愁暂摆作山行,秋日平分气转清。溪影照人风已息,稻香沾袖雨初晴。”正如《秋分日同友人山行》这首诗中所描写的,秋分节气温度适宜,正是登山、郊游、出行的好时机,大黑河郊野公园、小草公园、大青山健身步道风景秀丽,抽出时间让自己放松一下,沉浸在这满目的秋色中。

丰收喜悦  洒满金秋

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是重要的农事指征,农民根据节气播种收获。我国地域辽阔,秋分时节,不同地区的农民忙碌的内容也不同。农谚有云:“银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万径香。”“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不管是秋收、秋耕还是秋种,这些谚语都充分说明了秋分时节农事的节奏格外紧张,堪称农民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因此,在秋分时节,除了流传千百年的秋祭月、秋立蛋、吃秋菜等习俗外,还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共享收获喜悦。你看,土默特左旗的农民迎来了青贮玉米的大丰收,大型农机在田地里分外忙碌;赛罕区黄合少镇格此老村的南瓜、麒麟瓜、酵素小米丰收了,赛罕区的农产品通过昭乌达南路街道达尔登社区的“金秋助农丰收忙 真情惠农进社区”活动,直接将农产品送到居民家门口;武川县的马铃薯进入丰收期;托克托县黄河湿地管护中心的种植户也在田间采收红辣椒……各地的丰收景象,共同奏响了秋分时节的美妙乐章。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