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几个同学都这么做,我为什么不行”……不少家长在给孩子纠错的时候,经常听到孩子这样的“辩解”。看到孩子偏信朋友却不分对错,家长们干着急,却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孩子明辨对错。
讲述:
孩子拿别人当“挡箭牌”,让人着急!
刘女士发现,女儿小玥这段时间很不听劝,而且总是振振有词地念叨一句话:班里谁谁谁都这么做的,为什么你偏不让我这么做呢?面对女儿的抬杠,一开始刘女士还会耐心地跟她讲道理,可次数多了,冲突在所难免。
刘女士说:“孩子上四年级了,主意也渐渐多起来。小玥在学校交到不少朋友,一开始,我们还挺开心的,但后来我们发现,她受朋友的影响不小。回到家,小玥经常跟我们念叨她的朋友都做了什么事、带了什么东西到学校等,还经常模仿他们的言行,比如说一些网络流行语、每天都要零花钱等,这些举动让我们觉得这孩子成了‘友情脑’,一味模仿却不判断其中的对错,甚至我们给她指出错误的时候,她总拿‘我的朋友也是这么做的’‘没有人说这么做不好’当理由,根本不听劝,依然我行我素,可把我们急坏了。”
建议:
家长要在生活中渗透是非观
天津和平区万全小学德育主任张莉老师说,结交朋友是孩子的成长需求,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孩子们接纳、模仿朋友的言行是正常表现。现在,很多家长习惯性地把目光投向“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有意无意地跟孩子传递别人家孩子的种种长处。受家长的影响,孩子在与朋友交往中,也会有意无意地进行比较和模仿。但与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标准不同,孩子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他的朋友,所以孩子会全盘接纳朋友的言行,朋友的“特立独行”更是会被模仿。而站在家长的角度,则会担心孩子这种失去判断力的行为。
张莉老师建议,首先,家长要摆正心态,不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跟孩子交流时尽量避免说“你看某某如何如何”的话,而是直面孩子的问题。其次,家长可以利用跟孩子一起散步、聊天的机会,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三观。如探讨生活中的某件事,家长可以先引导孩子观察思考,然后明确告诉孩子在这件事中,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好的。再次,家长在日常跟孩子的交流中,及时了解孩子的交友情况,通过孩子讲述与朋友相处的细节,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分析朋友的优缺点,在学会接纳包容的同时,也要取长补短,与朋友共同进步。另外,建议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要避免钻牛角尖式的抬杠,不只论对错,更要平心静气地分析并解决问题。
(据《今晚报》贾林娜 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