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5版:百灵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方格稿纸

●李元岁

小学6年,用过无数个作业本,但从未用过供销社卖的那些现成的拼音本、横格本、方格本。我所用的作业本是自制的:将从供销社买回的劣质连四纸,叠了裁,裁了再叠,叠了再裁,直到裁成32开大小,然后用针线缝起来,或锥眼儿后用细铁丝扎起来。自制的作业本没有横格与方格,实在需用横格或方格时,便用格尺比着画出直线来,或在纸下铺衬一张横格或方格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农家孩子,大都和我一样。

直到上初中时,才见到有同学用信纸和方格稿纸当作业本。用信纸、稿纸当作业本的这名同学叫奎子,跟我同桌。奎子的父亲是供销联社的主任,他用的那些信纸、稿纸的上方都印有供销联社的名称,着实让我们羡慕。有一次,奎子送了我1本方格稿纸,我激动得一宿没睡好觉。

读高中时,我才开始买方格本用了。这方格本名曰“作文本”。我偏科,偏语文,我写的作文经常被班主任王道老师当范文来给同学们讲。每每写作文,同学们大都写几百字就写不下去了,而我每篇作文都得写1000多字;尤其是写自命题作文,我都能写到两三千字。而买来的作文本仅有30页,每页规格为20×15(字),一篇作文写下来,作文本的三分之一就被用掉了。故此,我经常向爹娘讨钱买作文本,惹得爹娘很是不高兴,责问我:“你这孩子是不是整天‘吃’作业本哩?”

参加工作后,我爱上了文学,便利用业余时间试着写作。先打腹稿,再在本子上打草稿,把草稿修改后再找来方格稿纸誊抄。誊抄时,再找一张复印纸衬在下面,以便留存一份底稿。去文化用品店买一本100页的方格稿纸得花1.5元,而我当时的月工资不足30元,但我愿意花工资的三分之一去买5本方格稿纸回来。寄出去的稿子虽然偶有豆腐块见报,但大都泥牛入海,可我还是认准这条道一直走到黑!

记得有一次,报社举办了一场作者座谈会,我有幸受邀参加。会上,几位颇有点儿声誉的作家大谈特谈文学创作,这使我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走文学这条路!会后,报社给每位与会者发了1本采访本和2本方格稿纸。这2本方格稿纸令我如获至宝,平素舍不得用,只是在自己感觉写出了最得心的稿子时才用来誊抄。

后来我在一个市辖区区委做办公室主任时,利用工作之便,花几千元去印刷厂印回一排子车各式各样的方格稿纸,有蓝格的、绿格的、黑格的,这些稿纸除了单位用外,便是存了私心——为方便自己写稿子用。一下子有了这么多稿纸用,不愁自个儿掏钱买稿纸,别提有多开心喽!

当电子化办公开始普及后,单位配备了电脑,自己家也有了电脑,自此,写作就慢慢地不再用方格稿纸了。后来,我的工作有了变动,调到文联工作,便有了大量的时间可以安安心心地坐下来写稿了。利用电脑写作那可方便多了,在word文档上写好后,复制到邮箱里,一点击“发送”, 前后用不了几秒钟,便发送到报社、杂志社的编辑那儿了。我的邮箱里存有千余家报社、杂志社的邮箱。我们文联的已故老作家尚静波老师生前也学会了用电脑,可他写作仍用方格稿纸。我问其缘故,他说:“用电脑写作会影响思路,我就爱听钢笔尖儿与方格稿纸摩擦发出的那种‘嚓嚓嚓’的声响……”尚静波老师说得极是,我亦深有同感。

现在,虽然不用方格稿纸了,但恋旧之情仍在。每每看到那些方格稿纸,便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一见如故的情愫在里面——方格稿纸,我曾经的缱绻伴侣!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