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1版:人文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山西下川遗址出土千余件石制品

说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有明显变化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对外发布考古研究新成果,山西下川遗址富益河圪梁地点出土的石制品丰富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内涵,为进一步讨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转变以及细石叶技术起源增添了重要内容。

下川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中村镇下川村,包括富益河圪梁地点、小白桦圪梁地点、水井背地点、牛路地点等。自1970年发现以来,曾有多次大规模调查和发掘。其中,富益河圪梁地点是其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个地点。

富益河圪梁地点3号探方共出土石制品1036件,其中下文化层853件、上文化层183件。这些石制品记录了下川遗址旧石器文化存在两个发展阶段,即下文化层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发展阶段和上文化层的细石叶技术发展阶段。

考古发现,制作石器的原料主要有燧石、石英砂岩、脉石英等。石英砂岩和黑色燧石在上下文化层中均为主要原料,前者来源于遗址附近富益河圪梁的砾石中,后者为远距离输入的石料。在下文化层中石英砂岩为代表的本地石料占有明显优势。

从打片技术来看,下文化层为硬锤直接打片,没有出现预制石核,产品个性突出,缺乏标准化,个别标本形制和石叶类似,不好判断是否具备稳定生产石叶技术的能力。上文化层除使用硬锤直接打击以剥取石片外,使用压制法剥取细石叶、修理石器的方法已普遍使用。发掘报告显示,下文化层石器类型明显不同于上文化层,重型石器如石斧、似锛状器在上文化层中没有发现,这说明在距今3万年前后,遗址功能有一定的差异。圆头刮削器在下文化层主要使用硬锤直接打击法加工,上文化层则使用压制法加工。考古人员认为,和旧石器时代中期相比,虽然代表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文化的下文化层也以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为主要打片技术,但石器中出现的琢背小刀说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与中期文化相比已经出现明显变化。据《太原晚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