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5版:国内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看到在校学生“五谷不分” 自掏6万元“拾荒”收农具

“拾荒校长”自费组建“农耕博物馆”

“有的孩子甚至分不清麦苗和韭菜的区别,应该让他们了解一些常识。”16日,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校长陆卫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最近几年,他走进多个拆迁村庄,搜集农村老物件,一度被朋友们称为“拾荒校长”。依靠自己的努力,最终设立了常州首个校园“农耕博物馆”,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今年48岁的陆卫刚于2014年学校组建后成为常州市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的校长。2018年,他偶然间注意到,在学校内读书的部分孩子分不清农作物种类,更不了解各种农具或者农村的物品。

“我有一位校友,平时走街串巷回收那种拆迁房子上的空调,于是就想到找他帮忙,一起搜集村里不要的老农具。”陆卫刚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式机械越来越多,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所以那些几十年前的犁子、耙子和一些日常用具不再使用,“拆迁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将老物件扔掉,我感觉太可惜了。把它们抢救性搜集起来,可以给孩子们做实物展示,帮孩子保留农耕情怀,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不易。”

说做就做,陆卫刚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前往拆迁地搜集物品的经历。2019年8月下旬,秋季开学前夕,陆卫刚和那名校友一起,前往与洛阳镇相邻的遥观镇一个村子,这里正在拆迁,遗留下不少废弃物品。“能看到村子里很多房顶都已拆掉,我们就在废墟里挨家挨户寻找农具。”陆卫刚翻找之中,先是找到一个制作瓦坯的模具,随后找到了一个竹篮,还有晾晒农作物的器具以及水缸等物品。

并非所有物品都能免费获得,说起资金来源,陆卫刚说,全都是自掏腰包,其中他2019年获评十佳校长获得的3万元奖金发挥了很大作用,全部用在了这件事上。锄头、镰刀、桌椅、板凳、油灯、算盘、米桶……只要觉得有利于教学,他都会运回学校。使用3年时间,陆卫刚共花费6万余元,搜集了约3000件老物件(少数由物主捐赠),摆放在学校的几间空房子里,组建了“农耕博物馆”。

“学校的阳光农场也在附近,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劳动体验,并了解那些农具以及农耕文化。”陆卫刚说,“孩子们很感兴趣,参观体验之后还会写一些感想。而且,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也经常组团前往参观。”

对于“拾荒校长”自费组建农耕博物馆一事,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工作人员得知后决定向陆卫刚发放5000元奖励,他称将把奖金用在家庭困难的孩子身上。

(据《北京青年报》董振杰)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