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3版:声音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景区“指骡为马”诚信何在

上海市民马女士反映,今年9月16日,她和朋友在云南丽江玉湖村景区花168元购买骑马游服务,结果被安排骑骡子。她感觉被骗,向当地相关部门投诉,但时隔2个月,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11月14日,丽江玉湖村景区工作人员答复记者称,当时景区处于试营业阶段,确有部分村民喂养的骡子被用于给游客提供骑行服务,“骡子也属于马。”

人们常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其中的意思说明,骡子和马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拉出来一遛就知道不一样,区别大得很。骡子不是马,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丽江玉湖村景区工作人员“指骡为马”,未必真的不知道两者的区别,只不过是在混淆概念忽悠游客,为不愿意退款找借口而已。再说,骡子虽然体型似马,但身价比马便宜得多,不排除景区为了降低运营成本故意欺骗游客。无论如何,面对媒体采访,工作人员不该发表如此奇葩言论。

景区还称,今年9月,景区处于试营业阶段,骑马服务由村民自发组织。因为有的村民家里种有田地,养着骡子,当时有少量骡子被用于给游客提供骑行服务,马女士骑的可能就是村民养的骡子。

不管骡子来源何处、由谁运营,但是在景区内发生的消费纠纷,就该由景区负责解决。哪怕真是村民所为,景区同样有责任找到责任人,协调处理双方纠纷。现在,景区称“骡子也属于马”,给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马女士是在景区售票处购买骑马游服务的,每人支付了168元,明码实价,景区又如何脱得了干系?

景区赚钱,应该赚得光明正大,玩这样的花招只会令人不齿。还有另一个问题,可能更加严重:马女士投诉2个月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当地有关部门称,仅凭马女士的付款截图,无法确认她有没有骑马,因此无法办理退款。这样的解释让人有些看不懂——消费者从骑马游变成骑骡游,消费者有付款截图,景区也承认了,怎么就无法办理退款?

(据《楚天都市报》吴双建)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