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4版:百灵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暮色炊烟是乡愁

图片来源:IC photo

●王国梁

闲读唐诗,不经意间被王维的一句“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打动。记得年少时读这首诗并无太深刻的感受,如今重读颇有回甘之味,难怪《红楼梦》里香菱对这句诗念念不忘。王维的这句诗脱胎于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其实我并非对王维诗歌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是单纯被诗句中的炊烟打动了。

在我的印象中,炊烟是思乡情感的一种寄托,也可以说是故乡的一种隐喻。如同月亮,亦是故乡的隐喻。不用多说一个字,这些意象一出,故乡便从记忆深处绵绵而来。如果说月亮是诗意的,那么炊烟就是烟火的。故乡在游子的心中,一半诗意一半烟火,而月亮与炊烟完成了游子对故乡的描摹。

炊烟如缕,乡思成愁。乡村的炊烟,有气味、有颜色、有形态,是一个无法忽略的存在。每当炊烟四起的时候,小村庄里便弥漫着饭菜的香气。那种香,质朴温暖,像母亲的叮咛一样,淡淡地缭绕着、浸润着,让我们的脑海中闪现出家人围坐吃饭的场景。淡青色的炊烟,有水墨画的意境。飘摇而上的青烟,有云的飘逸和柔美,有雾的朦胧和淡雅,有风的轻盈和袅娜,有岚的神秘和唯美。缕缕青烟在空中舞出曼妙的姿态,仿佛素淡古雅的女子轻甩水袖,缓缓浮动,翩然而飞。炊烟飘向高空,好像去向空中的云朵询问:人世间会发生多少温暖的故事。炊烟飘散的时候,家家户户餐桌上开始上演温情的一幕。

炊烟,是故乡留给我们最平静、淡泊、祥和、温柔的记忆。而暮色中的炊烟,把炊烟所有的情感色彩都加倍了。暮色炊烟是乡村最深情的底色,那样美好绵长的图景缭绕在我们的生命中。即使岁月流逝,人事变迁,它永远都是鲜活的模样。

少年时,我跟伙伴们在田野里嬉戏追逐。我们玩得太兴奋,完全忽略了时间。一群孩子仿佛撒了欢儿的小马,在广阔的田野上纵情奔跑。等我们停下来的时候,才恍然发现已是夕阳西下时分。天光变得暗淡,田野被淡淡的烟雾笼罩着,那样的画面美得像一首朦胧诗。淡淡的烟雾,是村庄里飘过来的炊烟,还有傍晚时的雾气。我向自家的屋顶望去,一缕炊烟正在升腾。很快,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升起了炊烟。伙伴们高声呼喊着:“我家的饭做熟了,回家喽!”就在我们准备往回跑的时候,母亲呼唤我回家吃饭的声音传来:“老三,回家吃饭来!”我一边跑,一边应着:“来喽!”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家门。

暮色苍茫,光线迷离,我们的小村庄进入了缓慢的节奏。群鸟归巢,牛羊入圈,农人荷锄而归。有缭绕在村庄上空的炊烟为夜色降临做铺垫,整个村庄显得那么安宁平和。暮色加浓,而炊烟浓了又淡,最终消逝在无垠的天空,融入漆黑的夜色。小村庄的晚餐时间到了,每一扇窗子都透着橘黄色的光,烟火人间的平静和美好默默上演着。暮色炊烟,在我们生命初期留下温情剪影。后来的日子,无论我们落脚何方,看到缕缕升腾而起的炊烟,都会被一种温暖的情愫感动。

我一直记得,在远方求学的那几年,每次回家都是赶末班车。到家的时候,正是暮色深浓之时。母亲做好了饭菜,就去村口等我。我踏着夕阳最后的余晖,朝着家的方向大步走去。忽然间,我看到母亲瘦小的身影。她在暮色炊烟中守望着,似乎有些焦灼。直到见到我,她顿时就放松了下来。暮色、炊烟、村庄、母亲,组成了我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画面。

古代的天涯游子留下那么多写炊烟的诗篇,他们情有所寄,心有归处。炊烟渐渐被演绎出更加丰富的内涵。飘逸轻盈、温柔美好的炊烟,像暮色中母亲的呼唤一样,只需一声,便能穿越长长的时光,穿越程程的山水,抵达我们的灵魂深处。暮色炊烟,既是故乡的象征,又是田园生活的象征。喧嚣浮世,我们渴望宁静和平淡,渴望生命的返璞归真,暮色炊烟便成了我们心中的图腾。

夕阳西下几时回,暮色炊烟是乡愁。缭绕在我们生命中的炊烟,终将竖起回归的方向标,指引我们朝着故乡的方向,一路前行……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