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4版:人文·史海 上一版 下一版  

古人也淘宝 货郎的担子里都卖什么?

《姑苏繁华图》中的集市 辽宁省博物馆 藏

货郎行当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已有雏形。曾几何时,货郎的拨浪鼓声传遍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然而时过境迁,现如今各种网络购物平台层出不穷,货郎扁担上挑着的杂货也不再稀奇。

追随着咚咚的拨浪鼓点声,孩童迈入了成年,那个挑着扁担行走在乡间陌里的身影也渐行渐远。但对于我们的老祖宗们来说,货郎的肩上挑着一片新奇的市场,没有满减、预售、拼单等购物招数,但方寸货架之上,自有一派繁华、热闹的市井天地。

宋代“必买榜榜首”是这样诞生的

为何货郎在宋代成为颇受大众认可的职业?正所谓有需求才会有供应,货郎在宋代的普及与当时经济的发展和百姓的需求分不开。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活跃繁荣的时代。跟前朝的“劝农轻商”相比,宋代从立国开始,就从税收、社会地位等方面给商人宽松的政策。国家的政策增加了城市的活力,从事商业的人数大大增加。正如《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中所描绘的那样,商铺酒店一家挨着一家,应季果蔬、南北美食应有尽有,“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丰富的物质消费之外,还有勾栏瓦肆等去处以供文化消费。

两宋时期,农业发展,城市繁荣,人口增多,交通便捷,官私手工业、商业及缘边贸易繁盛,其景象大大超过了前代。宋代的东京自后周世宗筑汴梁新城、拓宽街道开始,临街的坊墙已被拆掉,允许临街修盖凉棚、起楼阁,实际上就是准许临街开店、面街而居。坊墙既已破坏,人户沿街贸易,坊、市分离的格局已逐渐结束,变为坊、市合一,交易区扩大到全城的各个角落,变成一个敞开型的封建商业城市,市场交易频繁。在工商贸易活动中,远涉江湖贩运货物,专门流动零售“平价好物”的货郎群体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了醒目的角色。如江西乐平的向十郎“为商,往来贸易湖广诸郡”;兴仁府乘氏县的“傅氏子,岁贩罗绮于棣州”;唐州比阳人王八郎,靠着往返两地行商,“岁至江淮大贾”。

货郎是一个流动的“百货商店”,他紧密联系着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货郎所卖物品,既有特定某类商品,也有各色杂货,但基本是百姓日常生活所需品。货郎的活动场所也具有很大流动性,走街串巷给百姓生活带来便利。《清明上河图》中,挑着担子行走于街头巷尾的货郎随处可见。能成为宋代人“必买榜榜首”,正是由于其薄利多销、贴近百姓需求且易于选购的经商策略。

世俗百态下的货郎行当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商人就已分行商、坐贾两类。坐贾设店铺、摆货物;行商走街串巷、挑货担,把货物商品送上门去供人选购,也就是人们口中“货郎”的前身。《楚辞》中有“师望在肆”“鼓刀扬声”之句,师望即姜太公,鼓刀即他在朝歌挥刀宰牛割肉,发出声响以示自己是卖肉的,这种招揽生意的手段可见姜太公或许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货郎。

在唐代,城乡已有“历户自唱”式的行商货郎存在。到了两宋时期,形形色色的唱卖货郎已经十分普遍,画作中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存世的《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对北宋晚期汴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做了详尽而生动的描绘。画卷规模宏伟,结构严密,沿汴河向西溯流而上至内城,空地上遍布官私市易场所,牛马行、果子行、纸行、菜行、面市等各行各业生意兴隆,显示出河市的强大生命力,街区两旁的茶店、纸马店、邸店、酒店等比比皆是。在这约三四里之遥的繁华街景中,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舟车之间或推着小车、或挑着扁担沿街叫卖的货郎是不可忽略的主角之一。

北宋苏汉臣创作的货郎形象则更为华丽。货郎身着鲜艳的服饰,尤其是帽子上的花饰成为吸引顾客的手段。画中货车上的商品以玩具为主,做工精巧,价格可能也不低,这幅画记录的可能是北宋城市货郎沿街售卖的情形。

南宋画院待诏李嵩创作过多幅《货郎图》,画中货郎肩挑货担,货架上满满当当陈列着玩具、农具、食物等各类生活用品,一根货担仿佛挑起了一个“便利商店”。

行走的“百货商店”

如果回到古代,我们能在货郎那里淘到些什么宝贝?

货郎做买卖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非常讲究市商的标志和广告。见诸口头的主要是“市声”。“市声”一方面是“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的叫卖声,另一方面则是“打和鼓、捻梢子”等代声。“捻梢子”即摇拨浪鼓,是古乐制遗留之物“鼗(táo)鼓”的一种方言化戏称。鼗,本是一种古乐器,常在演礼仪式中使用,与箫管弦等乐器具同等地位。后流入民间,成为货郎招徕顾客的工具。北宋苏汉臣、南宋李嵩的货郎图画中均有“拨浪鼓”的身影,《水浒传》中燕青回山后要去泰安州打擂,就是假扮成山东货郎,“一手拈串鼓,一手打板,唱出货郎太平歌”。可见自宋代开始,拨浪鼓和叫卖声成为货郎的标配物。

货郎担上的物品可谓应有尽有,学者王连海在考察李嵩《货郎图》中的民间玩具时,主要将其分为三大类,一是日常用具杂物,如竹筢子、竹笊篱、扇子、马扎、斗笠、笸箩、笤帚、瓶、罐、壶、桶等;二是时蔬酒果之属,如萝卜、茄子、青菜和“山东黄米”“酸醋”等标识字样,带格子的木匣中还可能有孩子们喜欢的糖果;三是民间玩具,这类是在李嵩笔下描绘得最为齐全的,如小鸟、鸟笼、不倒翁、泥人、竹蛇、面具……既有孩童玩的小风车、葫芦、小鼓、花篮等,又有农业生产工具木叉、竹耙等,还有生活用品的茶碗、缸、杯盘等,货郎俨然就是一个行走的百货商店。

《梦粱录》中还记载有“挑担抬盘架,买卖江鱼、石首、鰙鱼、时鱼、鲳鱼……”的鱼贩货郎,也有“沿街叫卖小儿诸般食件”的小儿食品货郎,以及“麻糖、锤子糖、鼓儿饧、铁麻糖……并于小街后巷叫卖”最招妇女儿童喜爱的糖贩货郎。北宋以前及宋初的夜禁慢慢减退,而代之以繁荣的夜市,如御街州桥、朱雀门、龙津桥一带,“街心市井,至夜尤盛”。而在热闹的夜市上,货郎总会忙得不亦乐乎。透过当时人的记录,我们可以穿梭回宋代夜市的繁荣场景:桥道坊巷间,处处有贩卖果子糖的货郎,“香辣罐肺、香辣素粉羹、腊肉、细粉科头、姜虾、羊血汤……”各种美食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逢年过节,货郎的担子更是人们购物的天堂。按照南宋都城临安的风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菱、粽、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而货郎则挑着这些东西出现于街头巷尾,“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梦粱录》)北宋都城开封在中元节前几日,市井上就开始卖各种冥器,“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米饭,巡门叫卖,亦告成意也”。(《东京梦华录》)

货郎走街串巷贩卖货物,可以获取很多信息,对于消息尚不流通的古人来说,流动周转于各地的货郎不仅是为生活提供便利的百货商店,更是带来新奇消息的“实时热搜播报员”,这些给生活增添趣味的社会信息,可谓是零售商品的“附加宝贝”。 据《成都商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