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家长说什么样的话才能真正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呢?有的家长陷入了一个怪圈:习惯用自己的“当年勇”刺激孩子,但孩子根本不买账。因为家长的做法完全否定了孩子的努力,并忽略了孩子自我成长的需要。
讲 述:
把“贬低”当“激励”,让我很压抑
小陶升入初中后,感觉学习压力比小学阶段大了不少。新学期开学至今,小陶一直调整自己来适应初中的学习节奏。在努力了几个月后,他在班里的成绩仍是中等水平,这可把他妈妈急坏了。
小陶无奈地说,我在班里成绩不突出,可是妈妈对我有很高的期待,刚上中学的时候,妈妈就给我定下了考重点高中的目标。我也挺努力的,但还没有达到妈妈希望的班级前十名的目标。一开始,妈妈还会说一些鼓励我的话。现在只要妈妈看到我的练习册和试卷上多错几道题,就会叨叨我半天,而且越说越离谱。比如她总拿自己当年成绩优秀、高中和大学都考到了名校来刺激我,说现在我要有她当年一半的努力就好了。另外,妈妈还总是对我的努力视而不见,觉得我学习不专注、效率不高,一旦我说反驳她的话,她立刻让我住嘴,说等我的成绩赶上她当年,再跟她讨论学习方法。她认为用这种激将法能激励到我,但我却认为她在贬低我,让我特别压抑。
建 议:
不过度设定目标 常保持稳定心态
家庭教育指导师、天津市第一百中学心理中心教师李雪云老师说,家长总跟孩子提起自己的“当年勇”,其实是有潜台词的:一是家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但对孩子现在的努力程度感到不满意;二是家长对孩子有要求、有命令,认为孩子应该且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努力。这种沟通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激励,孩子不会买账。
李雪云老师建议,当家长看到孩子在学业上不用心,不要一味指责孩子,更不能搬出当年的自己贬低孩子,这会给孩子平添许多心理压力。首先,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定下合理期望值,引导孩子先从好习惯的培养做起。比如练习安静地坐着写作业,做题后认真检查等。其次,不要过度关注孩子当下的学习成绩,而是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变化,每个孩子的内心需求都不一样,如果家长的目光仅仅停留在孩子的表面行为和考试分数上,就会与孩子渐行渐远。最后,有效的沟通不应该是命令式的,家长和孩子不可能在争吵中达成共识。当家长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情绪状态以及生活环境后,孩子也会以平和的心态跟家长互动,这种状态下商讨、约定的事情才更容易实现。
(据《今晚报》贾林娜 董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