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5版:人文·鉴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生动传神的三国仿生青瓷灯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自新石器时期伊始,“仿生”对陶瓷造型设计就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研究中国历代陶瓷的仿生造型可发现,各个时期的“仿生”对象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及变化脉络。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多为模拟各种生物形态,商周至两汉时期的陶器以仿青铜器造型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则以模拟动物形态为主,至唐宋时期,陶瓷的仿生基本以借用植物形态为主,到元明清时期,陶瓷仿生则多为模拟植物和人为事物形态。可见,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器皿的造型设计必然离不开对“仿生”的探索。

其中在三国时期,青瓷器在产量、种类和质量上都比东汉时期有明显提高。当时青瓷器主要产地包括现在浙江宁波、绍兴、温州及金华等地区,其原料为一种含石英、高岭、绢云母类型的伟晶花岗石风化后的岩石矿,风化程度高,含有较多的高岭石矿物。这种瓷土含铁量较高,是烧造青瓷器的理想原料,与石灰石配制而成的石灰釉,光泽好,透明度高。

当时的青瓷仿生造型,所仿对象则多为有美好寓意或神圣象征的动物,如不死、神使、雷神的神性象征熊,寓意吉祥的羊,象征权力的狮子等,尤其是高级动物人的造型更是独具特色。这些动物形象或动或静,姿态各异,依据器皿造型及功能,调整动物体态,满足器物实用性的同时保持动物的生动传神,更体现出了制瓷工匠的设计巧思及高超的制作技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三国吴青瓷熊灯(图①),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高11.5厘米、灯盘直径9.7厘米,灰白色胎,土黄色釉。灯整体由灯盏、柱、盘三个部分组成,中部的灯柱被塑造成熊的造型,好似熊双臂举起,托举着上部的灯盏,下身蹲坐于灯盘之上。三个部分的形态、大小、走势都各不相同,但熊和灯盏、灯盘之间的互动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整体状态,在变化中形成一种整体感与平衡感。灯盘配合熊形柱的动态,完美又富有情趣,完成了整体与局部之间最生动的契合。灯盘为钵形。底盘底面刻“甘露元年五月造”铭文,甘露元年为公元265年。

三国吴青瓷羊形插器(图②),高25厘米、长30.5厘米,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东吴甘露元年墓出土,现藏于六朝博物馆。羊形插器瓷质,浅灰白胎,青釉。我国用烛照明的历史悠久,战国、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各种精致的铜烛台。三国、西晋时期发展出瓷烛台,而三国时有羊形烛台,西晋则流行狮形烛台。这件羊形烛台,羊身躯肥壮,四足卷曲作俯卧状,昂首张口,竖耳;项脊分披鬃毛,腹部刻划双翼。羊头上有一圆孔,用于插烛。其匀净无瑕的釉色、优美匀称的造型,把羊温顺谦恭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三国时期的青瓷珍品。

上海博物馆的三国青釉堆塑灯(图③),高18.4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15厘米,釉色青中带黄,均匀润泽。造型十分独特,呈喇叭形,灯座承重,上接灯柱。这件灯的口沿部压印斜方格网纹,灯柱至灯座堆塑众多小鸟、奏乐的人物以及乌龟等小动物,手法稚拙,形象可爱,与当时流行的谷仓瓶上的堆塑风格相似。

三国青瓷人顶灯(图④),是湖北省博物馆藏品,1970年湖北宜昌第一中学出土。它高33.5厘米、上层盏10.6厘米、中层盘径12.7厘米、底径20.4厘米。整体由四部分组成,下层为浅盘形灯座,灯座立人形圆柱,五官扁平,刻眉毛及胡子,人形圆柱头顶中层承盘,承盘中竖圆柱,柱身堆贴绳索纹构成菱格纹,柱顶为碗状灯盏。器表施青绿釉,有开片。其造型生动,釉色莹润,堪称三国青瓷精品。

通过以上馆藏的三国仿生青瓷灯,我们可见当时的青瓷器物设计中,造型形式美感的呈现是十分考究的,器型的比例、轮廓的曲直、线条的韵律、结构的平衡等因素,都被制瓷工匠们完美纳入造型设计过程之中,造就了仿生青瓷灯的形式之美,满足了人们感觉与知觉的双重需求。同时它们的造型普遍具有一种和合的状态,即器物的形态起伏变化的同时,依旧保持着和谐的视觉效果。另外,在装饰上采用的刻划、堆塑等手法,也显得精致繁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据《收藏快报》袁菊梅)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