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6版:百灵·史海 上一版   

《〈唐诗三百首〉里的那些诗人们》(一)

骆宾王: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王云帆

编者按:

唐诗宋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在众多脍炙人口的唐诗中,有些诗歌背后隐藏的故事感人至深,作者起伏跌宕的人生命运也令人感叹。本报今日起刊发《〈唐诗三百首〉里的那些诗人们》,带您了解唐诗三百首背后的故事。

公元619年,大唐武德二年。

这一天,在浙江义乌城北的小村骆家塘,一位叫骆履元的读书人家里添了个男孩儿。

骆履元喜出望外,心里琢磨:人家说给孩子取名字,一般情况下都是男《诗经》女《楚辞》。他把手伸向了案头的《诗经》,可刚伸出去,又停了下来:不行,太俗!万一起了个烂大街的名字,体现不出我对儿子的期待和祝福。于是,他走到书柜前,伸手拽出了那本《周易》,拍了拍上面的灰尘,随手一翻,目光落到了这句话上:“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观光国家的荣耀,有利于成为君王的幕僚宾客。”好,就这个了,儿子就叫骆宾王,字观光吧。我要让儿子长大后,成为大唐帝国的“高级公务员”!

果然,小骆在7岁时,就写出了一首刷屏极猛的好诗。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点燃孩子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第一束火苗的就是《咏鹅》,蓬头稚子们在摇头晃脑的吟诵中知道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有灵动的画面感、丰富的色彩搭配和细节刻画的层次感,出自7岁儿童之口令人惊叹。诗作一出,惊艳了世人,大家连呼“神童、神童啊!”

唐代诗人多神童,骆宾王应该是第一人。

骆宾王他们家还真不是一般人家,在小骆出生不久,骆履元就到青州博昌去当了县长。

在祖父的教诲下,骆宾王五行八卦、琴棋书画、兵法战略无一不通,但个性也很鲜明:崇尚义节、轻视权贵、狷介耿直、孤傲不群。

骆宾王无忧无虑生活到16岁左右的时候,“天”塌了——父亲倒在工作岗位上。

三年服丧期满,该考虑以后的出路了。要想成为大唐的公务员,宇宙的尽头当然是考编。骆宾王带着冲天豪情,走进考场。

事实证明,地方上的神童到了中央真就不灵了。在这里,钱可通神,权可通神,有了这两样利器,即使学渣照样碾压学霸。

世人慌慌张张,只为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万种惆怅。为了几两碎银,骆宾王只能走在跑官要官的路上。

命运之神似乎也给了骆宾王一道曙光,他终于在首都长安谋得了一个小官,一干就是五年。

唐高宗永徽初,骆宾王因为性格太直得罪了人,被污蔑而离职。这一年,他33岁。

“官场套路深,我要回农村。”正当骆宾王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时,有贵人向他伸出橄榄枝:道王李元庆早就听说了骆宾王的才华,就请他担任自己府中椽曹一职。

道王是李渊的第十六子,素有贤名,政绩突出。他想破格提拔一下骆宾王,就让骆宾王写一份个人推荐材料,无非是能力超级棒、成绩一大堆、缺点没多少,这样既避免别人嚼舌头,又能顺理成章地把骆宾王提拔到重要岗位。

面对着从天而降的大馅饼,骆宾王可能被幸福冲昏了头脑,竟然玩起了个性和清高,在《自叙状》中这样写道:“令炫其能,斯不奉令。”意思是说,您想提拔我就提拔吧,还让我自吹自擂干什么?

碰了一鼻子灰的道王臊眉耷眼给自己找台阶:老骆嘛,我理解他,他就是那么个人……

时光荏苒,一晃七八年过去了,老骆头发白了,胡子也灰了,可依旧还是个小跟班的。更为不幸的是,公元664年,道王去世了,骆宾王的饭票没了,不得不下岗失业,重回山东兖州过起了农耕生活。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为你再开一扇窗,你无需抱怨,只需等待。这一刻,骆宾王没等太久。

公元664年冬天,也就是唐高宗麟德元年,大唐的一把手李治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决定到泰山封禅。骆宾王泼墨挥毫,《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写得是花团锦簇。李治一看,龙颜大悦,赏了“小虫”骆宾王一个“大大”的官职——奉礼郎,从九品。不久,任东台祥正学士,这是个负责校理朝廷图籍的职务。

再次踏入官场,按说也该长点记性了吧,可不是有那么句话嘛: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骆宾王还是得罪小人太多,人家合伙做局,把他关进了号子。

既然朝廷里容不下我的办公桌,那塞外有没有我的战马呢?骆宾王决定到军队中碰碰运气。公元670年,出狱后的骆宾王从军边塞。

从军的五六年里,天山积雪、戈壁沙漠、长河落日、狼烟烽火,这一切磨砺了老骆的意志,也磨利了老骆的笔锋,他写出了一首首边塞诗歌,实开有唐一代边塞诗之先声。我们来看他的《从军行》: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好一个“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正是有了这一嗓子呐喊,才造就了名家辈出的“边塞诗派”。

从边塞回到中原,骆宾王先是做了武功县主簿,后又调任明堂县主簿。在这里,他写下了名动京师的《帝京篇》。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被补为长安主簿,后出任侍御史。这是骆宾王这辈子当的最大的官职,正六品。

老骆,你可长点记性吧!好好干,处理好同事和上下级关系,别耍“轴”。

可这人真要上来“轴”劲儿,九牛二虎也是拉不回来的。没多久,老骆就被人黑了,来了个“二进宫”。

老骆被黑的具体罪名是什么呢?据说是由于他穷得太久,在任长安主簿的任上,收受了赃款;后来有事没事总爱给领导,也就是武则天提意见,二罪并罚,所以又关了号子。

在号子中关了近两年,骆宾王被赦出狱,被贬为临海丞。

真正让骆宾王暴得大名的并非是他的诗,而是他的一篇命题作文,确切地说是一篇檄文,名字叫《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武则天嗣圣元年,公元684年,离开官场的骆宾王背着个破烂的双肩包在江淮一带转悠。不久,他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有人造武则天的反了,地点在扬州,领头的名叫徐敬业,乃是大唐名将徐世绩之孙,被贬岭南,心怀怨望。骆宾王没有丝毫犹豫,一头扎向徐敬业的军营。

徐敬业告诉骆宾王,虽然我早就听说过骆老师的大名,但我们缺的是扛枪杆子的战士,不是拿笔杆子的诗人。

“竖子不足与谋!”暴脾气的骆宾王侃侃而谈:大王起兵恢复我李唐江山,如今手握雄兵,振臂一呼,天下谁人不从?但您还缺一样东西,这关系到我们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就让我写一篇檄文,为大王摇旗呐喊吧!

徐敬业一听,赶紧研好墨、铺好纸,选了一支特大号的狼毫递到骆宾王手中。但见此刻的老骆,头发蓬乱,胡须如戟,目光凌厉,笔走龙蛇,哪里还是穷困潦倒的书生,分明是剑拔弩张的斗士。从开篇的“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到结尾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力透纸背,一气呵成,真是酣畅淋漓。

众人惊呆了,半晌才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徐敬业更是激动万分:“老骆,你这是要大火的节奏啊!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艺文令(大致相当于宣传部长)了。”

据说,檄文传到武则天手中,得知是骆宾王写的时,便责备身边的宰相:“这么有才的人得不到重用,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武则天对老骆的雄文赞赏有加,却对徐敬业的雄兵不屑一顾,在她看来,徐敬业不过是冢中枯骨,抑或是插标卖首之徒罢了。果然,三个月后,徐敬业的“熊兵团”就灰飞烟灭。

徐敬业兵败后,老骆也不知所踪。有人说他投水自尽了,也有人说他被拉到京城砍了脑袋。

在“初唐四杰”中,骆宾王岁数最大,却只坐了第四把交椅。

这要拜宋之问所赐。

宋之问在《祭杜学士审言文》中说:“后复有王、杨、卢、骆,继之以子跃云衡……”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四杰”的排序,既不是按照诗文的优劣来定,也不是按照序齿,也就是岁数大小来定,从那以后,就这样沿用下来了。

对于“四杰”,人们今天对他们顶礼膜拜,说什么是“最强F4”,什么“偶像天团”,似乎走到哪里都会引起一片“哇塞”声。我们现在只需要知道他们的政治地位是很低的,个性张扬结局是很悲催的,在诗歌江湖是有两把刷子的,但在当时也是被很多人瞧不起的。

有人说:这四个家伙“浮躁浅露”“华而不实,鲜克令终”。

还有人说:“骆宾王写诗喜欢用数字,可以封他个‘算博士’”……

在一片叽叽喳喳声中,忽然传来一个声音,虽然不大但很洪亮:你们不要吵吵了,这四个哥们儿在文坛上的地位,就是你们的骨头渣子都烂光了,人家还是会光照千秋万代的: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说这话的人,名叫杜甫。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