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在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中,就道明了惊蛰的特点——微雨、雷鸣、即将耕种。今年的惊蛰,将在3月5日交节。确实,3月之后,气温逐渐回暖,春意已然悄悄萌发,不像之前那么干燥,反而有种雨水将至的潮湿阴冷的感觉。看来,春雨的滋润即将缓缓而来,首府的旅游市场也将从冰雪旅游渐渐转变,开始又一个新亮点。
□本报记者 王璐
惊雷一声 春日已归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惊蛰”是这样描述的:“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据呼和浩特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民俗学者韩国栋介绍,到了“惊蛰”,古人认为是地上的热气惊醒了蛰居的动物。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同时,惊蛰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有生命力的节气,又名启蛰,寓意春光明媚,蛰虫苏醒而动,反映的是大自然的生物受到节律变化而萌发生长的现象。
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北疆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海荣告诉记者:“桃始华,意为桃花是月始开,山野尽是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仓庚鸣,仓庚即黄鹂,仓庚之名源自其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处处可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鹰化为鸠,意为天空中已看不到雄鹰的踪迹,只能听见斑鸠在鸣叫。”
韩国栋说,惊蛰之日,许多沾染了雨意的杨柳枝开始鼓胀起大大的芽胞,饱满而圆润,等待着含苞欲放。对于北方的农村來说,“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这一时期主要是浇灌、保墒,购买种子、化肥,为春耕播种做准备。此外,民间有“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的谚语,也就是说,惊蛰时节,春雷初响,春雨也会如约而至,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代表风调雨顺,是个好年景。在节俗方面,大众最熟悉的便是惊蛰吃梨了。据说,这寓意与害虫别离。呼和浩特本地人讲究吃梨要吃一整个,不能把梨切开和家人、爱人分享,因为怕人和人的“分离”。
室内、户外 美景更新
上周的一场降雪,让人似乎还沉浸在寒冬冰天雪地之中,细心的市民已经发现,随着气温的回暖,冰雪消融的速度加快,首府的各大户外冰雪旅游场所也已陆续闭园。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日,其实我市还有不少有水的美景值得一看。
首先是摄影爱好者的心头好——观鸟活动。在土左旗海流水库的水面上,近日已经有千百只赤麻鸭、天鹅、遗鸥停歇休养,这些候鸟或在空中成群飞舞,或在水中觅食嬉戏,场景十分壮观,找个周末可与朋友相约一起拍下鸟儿的身影;接下来,可以到托克托县、清水河县老牛湾一带欣赏黄河即将开河的壮美景观,在壮丽的自然风光面前,似乎一切烦恼都将烟消云散;放松完心情,再来岸边的农家乐品尝地道的农家菜炸糕、炖鱼、烩酸菜、凉拌豆芽等,唇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惊蛰时节还在正月,如果因为寒冷天气不想外出,我市的文博场馆也值得一逛,与新春相关的主题活动仍在进行中,比如在内蒙古展览馆门前的逛九曲活动,持续至3月11日;在昭君博物院匈奴历史博物馆连廊公共文化空间进行的“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持续至3月31日;2024年也是中法建交60周年,“超越法则的伟力——让·卡尔多艺术作品展”将在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A区特展厅展览至3月31日;由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呼和浩特市美术馆(呼和浩特市书画院)承办的“艺美北疆 四季青城”摄影作品展在呼和浩特市美术馆青城公园展厅展出,持续至3月17日……
来吧,让我们徜徉在文博场馆之中,一起感受新春的韵味和艺术的魅力,静待春的绽放。
本版图片均为齐晓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