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14版:百灵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清明的双重色彩

图片来源:IC photo

●王国梁

清明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个日子有双重色彩,可以说一半哀婉一半诗意,一半忧伤一半明媚。

一方面,清明有祭祖的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去逝去亲人的墓地祭拜,表达缅怀之情。清明微雨,天地沉寂,纸钱翻飞,祭拜的氛围庄严肃穆,使得清明节多了几分哀婉和忧伤。另一方面,清明时节正是春色正好之时。“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阳光温煦,微风不燥,草木繁茂,百花盛开,蜂蝶喧闹,莺燕起舞,山明水秀,天清地明,风景秀美得仿佛一幅画。这是清明诗意明媚的一面。

清明有着鲜明的双重色彩,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中也有双重的一面似的。双重的性格让我们成为多侧面的人,更添一份多元和魅力。清明也是如此,因为有双重色彩,更显出多角度之美,很有耐心寻味的意味。

杜牧的一首《清明》,非常鲜明地体现了清明的双重色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雨落,烟水迷蒙,整个世界笼罩在湿漉漉的氛围中。路上祭祖的人个个面容哀戚,泪水涟涟,几欲断魂。在这种忧伤的情绪中,诗人忽然笔调一转,向人问路,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是这样的画面中明丽明媚的一角,使得诗歌呈现出焕然一新的境界。

杏花村遥遥可望,可以想象清明时节的杏花有多美。杏花开得蓬勃灿烂,千朵万朵织成一幅幅锦缎,在微风中飘荡着,在清明微雨中更添一份诗意。杏花缤纷,这样明媚的格调,简直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刚才的悲戚氛围一扫而光,清明呈现出另一种氛围。两相对比,相映相称,使得清明有了丰富的意蕴,有了多侧面的美感,有了多层次的意境。

清明节是个古老的节日,我们把其中的习俗延续至今,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清明节既美丽又生动,既深情又亲切。我们对这个有着双重色彩的节日格外看重,让清明这个节日焕发出属于她的独特魅力。“民俗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抒情诗”,每到清明,连我们的脚步都会变得缓慢而多情,变得轻盈和诗意。

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在父亲的带领下去墓地祭祖。去祭祖的路上,父亲总要讲起先人的在世时的故事。父亲的语调悠长而饱含感情,讲起祖父一生起伏的经历,父亲总是泪眼朦胧的样子。到了墓地,我们把供品摆放好。父亲要给祖父和祖母讲一讲儿孙们如今的生活,谁有了什么成绩,谁的日子越过越好,他都要“汇报”一下。家人被父亲感染,全都静静伫立,用心聆听。扫墓仪式结束,父亲突然提高音量说:“好了,你们的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最大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孩子们个个有出息。如今他们的心愿实现了,他们一定会笑着看着咱们呢!”父亲的话,让我们的心情又开朗起来。我看到,墓地周围,桃花开得正灿烂。那些灿烂的桃花,仿佛祖父和祖母含笑的眼睛一般。一家人收拾好心情,怀着对先祖的思念离开。

清明有明快的一面,春光灿烂中去踏青,是非常愉悦和诗意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所以清明节也叫“踏青节”。你去看郊外,到处都是人。游人们三五成群,在花树下嬉闹,在草地上玩乐。此时花开正盛,桃花、梨花、杏花、迎春、玉兰争相开放,人们追逐着花的芳踪,亲近花朵,也是在拥抱美好。人们在花前拍照,摆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有的靠近花枝,看上去仿佛头上簪了花;有的细嗅花朵,拥芬芳入怀;还有一群人围着花树舞之蹈之,非常欢乐。草地上,孩子们在纵情奔跑。软绵绵的草地,如同一张大毯子,摔倒了也无妨。如诗如画的清明,带给我们太多的美好。田野里回荡着人们的欢声笑语,春天的风景显得更加有生趣。

半暗半明是清明,清明的双重色彩其实也蕴含着生活与人生的奥秘。我们的生活,不也是一半泪水一半欢笑吗?我们的人生,不也是一半痛苦一半幸福吗?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