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李蒙
元黄绿釉浮雕迦陵频伽像(砖雕)是呼和浩特博物院院藏珍贵文物,出土于武川县东土城一带。由于它的姿态优美、釉色完整,且代表了古建筑装饰的重要艺术形式,因此非常难得。
这件元黄绿釉浮雕迦陵频伽像为砖雕,长35厘米,宽26厘米,厚4厘米,重4千克,呈矮角长方形,泥质红胎,胎质坚硬。环边不均匀地分布着6个用于加固的钉眼,施低温铅釉呈绿色,表面泛白光,背面不施釉。砖面为鸟身人面,鸟足利爪分叉,面部不施釉,黑漆点眼,双手合十,姿态优雅,神情安详。
据讲解员介绍,迦陵频伽是佛国世界里的一种神鸟,梵语音译“好声鸟”,相传它生长在喜马拉雅山,能发出美妙之音,在古印度音乐文化中视为乐神。其形象常是人首鸟身,形似仙鹤,彩色羽毛,翅膀张开,两腿细长,头戴童子冠或菩萨冠,立在莲花或乐池平台上,有的张翅引颈歌舞,有的抱持乐器演奏。因它体现了建筑的庄严和美感,逐渐被广泛当作装饰物运用于建筑中。
砖雕是古建筑装饰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主要用作建筑装饰。砖雕是模仿石雕而来,但比石雕更经济、省工,因而也较多被采用,特别是在民间建筑中应用较为普遍。民间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纤细,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在民居建筑中,砖雕多用于大门门楼,山墙墀头、照壁、墙面等处,表现风格力求生动、活泼。中国砖雕最常使用专门烧制的青砖,均采用颗粒极为细腻的黏土或者河底沉淀的污泥为原料,有时还应用特殊的烧制工艺,务求成品质地匀净、软硬适中、不含气孔。制作砖雕需要打样、打坯、出细等多个工艺。
砖雕在雕刻手法上也与木雕、石雕相似,有剔地、隐雕、浮雕、透雕、圆雕、多层雕等。砖雕既有石雕的刚毅质感,又有木雕的精致柔润与平滑,呈现出刚柔并济而又质朴清秀的风格。砖雕通常保留砖的本色,不另行染色,但也有少量砖雕彩绘处理。因此,雕花匠需要刻出多个层面,利用光照产生的阴影加强艺术效果。
砖雕的发展可分为初期、中期、巅峰三个阶段。砖雕初期是由东周瓦当、秦砖、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北宋时期形成了砖雕,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到了金代时期,墓室砖雕的内容更加丰富,技艺也有所提高。元代时期,墓室砖雕逐渐衰落。至明代,砖雕由墓室砖雕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从题材上来讲,唐代中期以后,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文化也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各方面,因此元代的砖雕有明显的佛教特点。
据介绍,武川县东土城一带在元代属于阴山汪古部游牧驻守之地,这件元黄绿釉浮雕迦陵频伽像可能是寺院或其他建筑上的构件,它的出土也反映了呼和浩特地区在这一时期文化兼容并蓄、融合发展的社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