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6版:百灵·史海 上一版 下一版  

《〈唐诗三百首〉里的那些诗人们》(二十三)

崔曙: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王云帆

今天和大家聊聊崔曙这位诗人。

崔曙和王湾、祖咏、綦毋潜、刘昚虚一样,在唐诗江湖都是“跑龙套”“打酱油”的角色,研究的人少,知名度小,但都凭一两首诗扬名立万,称得上是小名家。

不过,小也有小的作用。正如魏景波、魏耕原先生指出:“这些小名家为盛唐中后期大名家的出现做了充分准备,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李、杜、王,也没有盛唐气象。”

崔曙这辈子的命运,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苦!

人人都说黄连苦,崔曙比黄连还苦三分。他幼年就失去父母,像一株无根草一样,茕茕孑立但顽强生存。

让我们先来想象这样一幅场景:开元年间,在博陵(今河北安平),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孤儿,他一个人担水,一个人砍柴,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日子虽然清苦,但他脸上总洋溢着坚毅神情,一有时间,就找出父亲留下的书籍苦读。

他就是崔曙。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宋州(即今河南商丘)人,但有学者考证,崔曙应该是博陵(即今河北安平)人。

崔曙一天天长大了,看到他每日苦读,有人就劝他:“小崔,虽然你父母死得早,但你们博陵崔氏可是顶级的门阀世家,光凭这一点,何不走举荐征召这条路呢?如果成功了,也就有了一官半职,生活也就有了保障。”

崔曙坚定地回答:“我只是穷,并不是没骨气。我要参加‘高考’,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也许看到身边人太俗气,崔曙离开家乡,流浪到宋州, “择交于方外”,也就是说结交的朋友都是参禅悟道的和尚。不久,河南登封少室山中的寺庙里多了位消瘦清矍的读书人。没错,崔曙寄宿在这片净土中,虽仍然日夜苦读,但身心都得到了超脱。

僧人们心疼他,劝他放下书本,去看看山中的美景,崔曙摇了摇头:“孟子说了,天将降大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让他诸事不顺,熬炼他的心志……”

僧人苦笑着走开了。

这该是多么励志的故事啊,如果大唐的记者发现了他,一定会把他当作典型歌颂的。

其实,苦难就是苦难,苦难本身并不值得歌颂,值得歌颂的是即使深陷生活的泥潭,依然努力向阳的精神。就像奥斯卡·王尔德所说的:“生活在阴沟里,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权利。”

苦读之余,崔曙一定也在仰望星空,因为多年以后,他有了个女儿,取名星星。

崔曙虽然很超脱,但他毕竟是人不是神,也有心事和烦恼,这种心事和烦恼只能向最好的朋友倾诉。崔曙最好的朋友名叫薛据。

薛据也是盛唐时的诗人,为人忠耿正直,已经在崔曙之前考中了进士。

听说好朋友要到宋州,崔曙就赶去送别,但他身无长物,只能送朋友一首诗,也就是《送薛据之宋州》:

无媒嗟失路,有道亦乘流。

客处不堪别,异乡应共愁。

我生早孤贱,沦落居此州。

风土至今忆,山河皆昔游。

一从文章事,两京春复秋。

君去问相识,几人今白头。

这首诗抒发了时光易逝、生活孤苦的感慨。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崔曙已经在两京参加了多次“高考”,但仍然一无所获,熬得头发都白了。

尽管知道世间万事没有那么多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悲喜自渡,薛据还是尽到了好朋友的责任,给了崔曙莫大的信心和鼓励:

明时无废人,广厦无弃材。

良工不我顾,有用宁自媒。

……

夫君何不遇,为泣黄金台。

意思说,在这最好的年代,压根儿没有“废柴”,有了真本事,就能做自己的“摆渡人”。只要你不放弃,迟早会找到赏识你的燕昭王。

也许时来运转,开元二十六年(738),崔曙又一次参加进士科考试,不仅一举中第,还独占鳌头。

那年的题目是《明堂火珠》。

明堂,“王者之堂也”,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历代均置。遗憾的是,明堂修造之法到后来失传了,隋唐几代帝王都想修建,但由于资料混乱,怎么建、建多大,“专家”们反复论证,你争我吵,最后也没有结果。

不过,吵吵几十年也没办成的事儿,在武则天手里两年就解决了。

武则天把建筑部门的干部专家们召集到一起开会:“搁置争议不是我的脾气,明堂必须修。这件事如果干不好,你们就不配当‘干部’,与其每天动嘴皮子,不如巧干、苦干加实干。干就完了,就是干!”

有了最高领导的指示,专家们不再扯皮,而是群策群力,不断优化方案,明堂很快就在东都洛阳乾元殿殿址上落成。

火珠,也叫火齐珠,像鸡蛋那么大,又圆又白,发出的光能照出几尺远,装饰在明堂顶部。据说这颗火齐珠还是贞观年间少数民族首领献给“天可汗”李世民的礼物,相当珍贵。其实也就是里面有发光物质的石头。

那一天,崔曙灵感爆棚,《奉试明堂火珠》很快写好: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天都。

意思是说,帝王正位建造明堂重屋,凌空涌现出火珠。夜晚来临,天上好像有两个满月,拂晓时分,月亮和众星隐去,火珠像一颗孤星。天光大亮了,也难以掩盖火珠的光芒,云雾升起,它若隐若现。早就知晓在这太平盛世,有国宝必定出现在我天朝名都。

崔曙这首诗用词精当、比喻贴切,写得是富丽堂皇,评卷老师交口称赞:这要不给满分,真没天理了。

唐玄宗也是龙颜大悦,把“小虫”崔曙点为状元。不久,外放到河内县去当县公安局长。

唐朝那么多诗人,能把试帖诗写好的真没几个,前面讲过的祖咏是一个,后面要讲的钱起是一个。

大家知道,水平高的人,在大考中不一定能发挥好。比如我高中有一同学,历次考试成绩都是年级前三,但到了高考却总是“掉链子”,复读3年才考上一所相对不错的大学。原因无他,心理素质太差,一进考场大门就开始腿打哆嗦心发颤,大脑一片空白。

在唐代,许多名震天下的大诗人都栽在科举考试上,一辈子郁郁不得志,被树为反面典型的有孟浩然、李贺、贾岛、温庭筠……

崔曙这首诗很快就登上大唐各家媒体的“热搜”,家里有考生的无不人手一份,认真揣摩、研究。

可是,很快就有“路边社”消息传出:崔曙这首诗不吉利,犯了“诗谶”。

中国有句成语叫“一语成谶”,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民间也称“乌鸦嘴”,好事说不灵,坏事一说就灵。最典型的“乌鸦嘴”就是电影《人在囧途》中王宝强扮演的牛耿,他说飞机返回飞机就返回,他说客车走不成前面路就断了……

“诗谶”也是同样道理。前面咱们讲宋之问故事时说过,刘希夷就犯了“诗谶”,不管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还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都很不吉利,结果真被舅舅宋之问给弄死了。

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

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小时候她在玩耍的时候,爸爸吟诵:“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头也没抬,随口接道:“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一下把她老爸惹得心惊肉跳。

果然,几年后,家庭遭受变故,薛涛迫不得已加入乐籍,成为一名“合法”艺伎,每天不是“迎来”就是“送往”。

那么,崔曙的哪句诗犯了“诗谶”,“懂行”的人开始解释:“你看,崔曙的名字里有个‘曙’字,他的女儿名字叫‘星星’,‘曙后一星孤’,不就是说崔曙死后他的女儿成为孤儿了吗?”

众人恍然大悟,赶紧说:“快闭住你的‘乌鸦嘴’吧!”

不知是“诗谶”应验了,还是从小家里太穷营养不良造成的体弱多病,崔曙中状元的第二年(739)就倒在工作岗位上。如果算工伤,能给一笔数目可观的抚恤金,女儿星星的日子应该好过些。

人生本无常,大肠套小肠;今天能相见,明天却“挂墙”。

“丹阳进士”殷璠编《河岳英灵集》,评价崔曙说:“曙诗多叹词要妙,情意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又是“悲”又是“泪”的,真让人心痛。

性格即命运。如果崔曙能“穿越”,临终的时候,他一定会给爱女轻唱郑智化的这首《别哭 我最爱的人》:

别哭 我最爱的人

今夜我如昙花绽放

在最美的一刹那凋落

你的泪也挽不回的枯萎

别哭 我最爱的人

可知我将不会再醒

在最美的夜空中眨眼

我的眸是最闪亮的星光

……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