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6版:百灵·史海 上一版 下一版  

《〈唐诗三百首〉里的那些诗人们》(二十五)

刘昚虚: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王云帆

刘昚虚,嗨,这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认识中间这个字,告诉你吧,这个字念“慎”。慎虚,谨慎谦虚,这么解释看上去挺文艺,但读出来的确让人感觉有些尴尬,很不喜欢听它的谐音。

其实,古人起名字,有的很讲究,有的很将就。

讲究的,比如人家骆宾王的名字出自《周易》,原文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是想当帝王 “高级助手”的意思。

将就的,比如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国王叫黑臀,可能是臀部有胎记;汉武大帝小时候叫刘彘,也就是刘小猪,和狗剩儿 、二丫一个级别,可能他爸妈希望他好养活……

刘昚虚不仅名字尴尬,在诗歌江湖的地位也很尴尬,如果不是有一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估计早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了。

刘昚虚,普遍认为是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大约生活在704年至753年之间。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刘昚虚是个不折不扣“跑龙套”的,但在大唐,他却是靠才学出名,而不是靠名字吸引眼球。比如,同时代著名的“出版人”殷璠编辑的《河岳英灵集》,选录了开元二年至天宝十二载(714—753)期间24位诗人的234篇诗作,刘昚虚的诗作被收录了11首,排在第4位。

要知道,殷璠选诗的标准很严苛:“废话体”滚,“梨花体”滚、滚。所以,能够入选的都是当时一流作家:常建、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浩然、王昌龄……

能够和这么多“大腕”掰掰手腕,刘昚虚的实力不可小觑。殷璠同学给他的评语为:“昚虚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顷东南高唱者数十人,声律宛然,无出其右,唯气骨不逮诸公。自永明以还,可杰立江表。”

意思是说,刘昚虚作诗,情怀幽深兴致高远,经常能写出让大家都惊叹的“金句”“警句”。当时,东南地区知名作家有几十人,但从声调格律、婉约风格方面来看,没人比他更牛,唯一不足的是在气格风骨上差点儿意思。从南朝齐武帝时期到现在,刘昚虚绝对是江南诗坛上杰出的人物。

100多年后,大唐有个叫郑处晦的著名文人写了本畅销小说集叫《明皇杂录》,在这本书中,刘昚虚能和李白、杜甫、王昌龄这些诗坛猛人平起平坐。到了南宋,诗评界的“一哥”严羽,在他的巨著《沧浪诗话》中也把刘昚虚和初唐四杰、陈子昂、张九龄、王维等人称为“大名家”。

现在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叫“内卷”。孩子还没上学,开始“卷”绘画、舞蹈、乐高、围棋等才艺;上了小学,开始“卷”英语、奥数等升学“利器”;上了中学,开始“卷”时间、“卷”强度,冲刺“985”“211”;到了大学,开始“卷”研、“卷”博;到了职场,开始“卷”职位、“卷”薪酬……

总之一句话:“内卷”从娃娃“卷起”。

其实这种“卷”风早在唐代就开始了,而刘昚虚堪称“卷王”。

大唐干部选拔条例中有项规则:儿童也可以通过考试做官。《新唐书·选举志》中记载:“凡是十岁以下能通《孝经》《论语》,卷试诵经文十道,通者予官;通七者,予出身。”也就是说,只要经书背得好,就有当官的机会。比如,显庆五年,“初唐四杰”中的杨炯,10岁通过了童子试,被誉为“神童”,待制弘文馆。

在这个“特长培训班”的选拔中,刘昚虚充分体现了“优质考生”的天赋,9岁就通过了童子举,不过,给没给官位就不清楚了。

开元十一年(723),20岁左右的刘昚虚迎来了正规大考——进士科考试,没出意外,仍然是轻松过关,高中进士,脱下粗布长衫后,先后担任洛阳尉、夏县县令等官职。

开元二十年(732)左右,朝廷又举行博学宏鸿词的考试,刘昚虚一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去碰碰运气吧。没想到这一碰,又“碰”过了,被从地方调到中央,开始担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主要工作是为太子校勘经书;后来,又转为崇文馆校书郎,这下服务的对象可就多了,面对的是皇亲国戚的子侄们。

如此生猛的考试“战绩”,似乎只有张九龄、王翰等寥寥几人可望其项背。

数年后的一天,在洪州建昌县桃源里(今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桃源村)的山路上,一位中年帅哥背着包在行走。他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叹:“这里流水潺潺、白云悠悠、鸟鸣溪涧、山清水秀,真是个好地方!我一直希望拥有一处远离尘嚣、安宁静谧的读书环境,今天终于要实现了。你看这里,多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啊,就在这里吧,过我的隐居生活,这才符合我的真性情呢!”

“陶渊明同志自称‘五柳先生’,东施效颦,我也给自己的书屋起个名字,就叫‘深柳读书堂’吧!”

这位男子就是刘昚虚了。

放着好好的京官不当,跑到这里来隐居,莫不是脑子“短路”了?要知道,校书郎的品级虽然不高,但接触的可都是帝王家的人,稍微有点儿眼力劲,平步青云也是指日可待。

最大的可能就是,刘昚虚正常上升的渠道被堵死了。因为开元二十四年(736),对读书人极好的张九龄被罢相,“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开始一手遮天,这家伙一句“野无遗贤”就断送了杜甫、元结等无数读书人的梦想。

“握不住的沙就放开它,不是我的菜不去扒拉。”刘昚虚不想去拍奸佞之徒的马屁,那纯属浪费“演技”,他决定“及时止损”,于是乎,来到这处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地方,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这里,刘昚虚安心写作,很快,《鹡鸰集》5卷问世。

刘昚虚之所以用鹡鸰来命名自己作品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老铁”孟浩然写过这样一首诗:

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

俱怀鸿鹄志,昔有鹡鸰心。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是酒中趣,琴上偶然音。

据说,鹡鸰这种小鸟虽然不起眼,但有一种难得的品质,只要有一只离群,其余的都会鸣叫起来,寻找同类。后世,就用鹡鸰来比喻兄弟。在刘昚虚为数不多的朋友中,孟浩然始终是他生命中的最亮色,《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寄江滔求孟六遗文》都是他对孟浩然的心心念念。

可惜的是,《鹡鸰集》今已失传。

由于刘昚虚“性高古,脱略势利”,也就是性格高雅古朴,脱离了对权势和金钱追求的低级趣味,对公序良知等社会风气起到移风易俗的净化作用,洪州刺史吴竞一高兴,把桃源里改名为“孝悌乡”。从那以后,刘昚虚的子孙开始在靖安繁衍生息。

上个世纪80年代,靖安县文物普查队在桃源的云山垴发现了清代同治年间重修的刘昚虚和妻子项氏的墓地。1987年12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刘昚虚墓成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大佬,孟浩然的诗风也“严重”影响了刘昚虚。在《全唐诗》中,刘昚虚有15首诗风格整齐划一,基本上为山水游兴和酬唱之作,主打的就是“清淡空灵”,显得那么的人畜无害。

刘昚虚入选《唐诗三百首》的是五言律诗《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阙题者,缺题也。也就是说,这首诗在流传的过程中,把题目弄丢了,这和李商隐故意写的“无题”不是一回事。

后来,有位叫廖延平的学者告诉大家,这首诗有题,因为他查阅了《靖安县志》和《长冈刘氏宗谱》,发现都载有这首诗,名字叫《归桃源乡》。

所以,以后你再背诵这首诗的时候,把它叫《阙题》还是《归桃源乡》,都应该问题不大,随你!

这首诗里的白云、清溪、落花、流水、深柳、清辉,为我们构筑了一个超然世外的空灵境界,自然而不简率,简约而不简单,精整却无斧凿之气,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雍容”,这也是盛唐诗歌气象的一大表现特征。

对于这首诗,诗评家多有溢美之词。

比如,明代竟陵派文学家钟惺认为:此诗“骨似王(维)孟(浩然),而气运隆厚或过之。”

再比如,清代文学大咖王士祯所著的《居易录》中说:“会戏论唐人诗,王维佛语,孟浩然菩萨语,刘昚虚、韦应物祖师语,柳宗元声闻辟支语。”也就是说,用佛教话语将山水田园诗派几位诗人分风格做划分,王维是“诗佛”,孟浩然是“诗菩萨”,刘昚虚则是开宗立派的祖师。

佛、菩萨似乎虚无缥缈,一般人学不来,还是祖师食人间烟火、更接地气。“此心安处是吾乡”,趁时光正好,看云卷云舒,只要内心安静,脱却名利,人人都可以营造出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