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亚军
失眠是一种睡眠障碍,是指在有充足睡眠机会的条件下仍存在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且对日间功能或引起躯体不适的一种主观体验。药物治疗失眠是重要的途径之一,然而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催眠药物,失眠患者应如何选择呢?
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药学处主管药师乌丹介绍,我国普通人群失眠患病率达到29.2%,而医护人员失眠率更是高达38.9%。需要注意的是,失眠在年轻人之间也非常普遍,这可能与社会压力的增加、高科技产品的频繁使用及各种原因导致的睡眠节律紊乱相关。
失眠的主要表现包括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无法入睡)、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5小时),症状每周至少出现3次,并且必须伴有日间功能障碍或日间的痛苦体验,比如疲倦乏力、无精打采、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这些痛苦体验和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对于部分睡眠时间较短但没有与失眠有关的日间损害症状的,不应被诊断为失眠。
乌丹表示,失眠的干预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国民族医药治疗等。短期失眠患者,应该积极寻找并消除可能的诱发因素,同时积极处置失眠症状。在经过心理治疗后仍难以缓解时,短期失眠患者可早期应用药物治疗。而慢性失眠患者则需要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来配合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应根据失眠的不同类型而选择。乌丹表示,常用的超短效药物包括扎来普隆、唑吡坦、咪达唑仑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一般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建议在睡前15至30分钟服用,疗程一般不超过7至10天。常用的短效药物包括三唑仑、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可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应在睡前15至30分钟服用,疗程一般不超过3至4周。常用的中效药物包括地西泮、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等,起效较快,作用时间较长,一般用于夜间易醒或早醒的患者,于睡前15至30分钟服用,一般不超过2至3周。常用的长效药物包括硝西泮、氟西泮、夸西泮等,起效较慢,作用时间长,用于夜间易醒或早醒的患者,需在睡前15至30分钟服用,一般不超过2至3周。镇静催眠药使用后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口干等不良反应,应避免驾车、操作机器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