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6版:百灵·史海 上一版 下一版  

《〈唐诗三百首〉里的那些诗人们》(二十七)

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王云帆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正月,一艘小木船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出夔门,过三峡,顺着长江东下。船上有一位老者,骨瘦如柴、面目黧黑。虽然不到60岁,但长期的颠沛流离使得他罹患多种疾病:肺病、风湿病、糖尿病、耳聋……

这位老者,就是杜甫。

当时的杜甫,籍籍无名、穷困潦倒。多年后,被捧上神坛,成为继往开来、空前绝后的大侠、大国手、大宗师。

先天元年,也就是公元712年,李隆基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也是这一年,在河南巩县的南瑶湾村,兖州司马杜闲家诞生了一位公子,取名杜甫,字子美。

杜闲是位普通的官僚,杜甫长大后很少和外人提起,倒是把两位祖宗时常挂在嘴边。

第一位祖宗,是杜甫的十三世祖,名叫杜预,牛人。西晋时的著名政治家,文武全才,人称“杜武库”。

第二位祖宗,是杜甫的爷爷,名叫杜审言,狂人。认为写起文章来,屈原、宋玉只配给他当下属;玩起书法来,王羲之连给他提鞋都不配。

有了这两位超级猛人做祖宗,杜甫年轻时也很骄傲——“吾祖诗冠古”,我祖先的诗从古到今,都是冠军!“诗是吾家事”,我们家是诗歌世家,写诗不过是俺家的日常小事,没事儿就作诗玩!

开元二十四年(735),为了参加进士考试,24岁的杜甫回到洛阳,不料却落了榜。不过,杜甫也没当回事,又开始“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

天宝三载(744),杜甫33岁,在洛阳遇到了著名的作家李白。可能是刚刚被玄宗“赐金放还”,李白很没面子,所以也没端架子,很愉快地接受了“小迷弟”的崇拜。天宝五载,杜甫和李白在鲁郡分手,便“西归到咸阳”,结束了漫游生活。这一年,他35岁。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好一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踌躇满志的杜甫仰天长啸:“长安,我来了!”

天宝六载(747),唐玄宗想唱戏了。不过,这次他想唱的不是扮演生旦净末丑的舞台戏,而是想唱一出笼络天下读书人的大戏。于是 “命通一艺者诣京师”接受考试,选的“总导演”就是李林甫。

结果,唐玄宗一片好心却当了“冤大头”,众士子一腔热情却被“耍了猴”。

原来,李林甫这家伙做事不地道,怕这些读书人嘴上没把门的,在主子面前对策时把他的丑事抖搂出来,就一个人也没录取,还一本正经地和玄宗说“野无遗贤”。说陛下啊,有才能的都被您老人家收入彀中了,剩下的都是些歪瓜裂枣了。

这些“歪瓜裂枣”中,就有36岁的杜甫。

“山珍海味离不开盐,走遍天下离不开钱。”这时候的杜甫,钱袋比脸还干净。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于是,他到处“押宝”,先后写下了《奉赠韦左丞丈》《赠翰林张学士》《赠起居田舍人澄》《投赠哥舒开府》《奉赠鲜于京兆》《上韦左相》等拍马屁诗作。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实力的时候不要去硬挤“圈子”。可以想见,这些“格律精严”的诗作,在达官们看来,都不如白云大妈放在厕所里的《月子》好使。

无奈的杜甫只能“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一心想做宰相的杜甫竟然沦落到卖狗皮膏药、大力丸的地步,想想都让人心碎。

之后,他先后向玄宗献了《雕赋》、“三大礼赋”、《封西岳赋》。

别说,玄宗到底是个识货的,看到这些文章,马上给杜甫开了张空头支票——待制集贤院。没工资、没职务,只是个虚名。

转眼又是一个10年即将过去,正当杜甫绝望的时候,忽然飘过来一根“救命稻草”——天宝十四载,杜甫接到任命,让他去做河西尉。

本以为杜甫会兴高采烈地前去赴任,没想到直接拒绝了:抓贼和收税不是俺的强项,不去!

哎吆吆,白吃的果子还要挑三拣四的。行了,既然不想去,也不勉强,右卫率府甲胄参军有个空缺,你去干吧。

杜甫的命实在不好。刚当上个芝麻官,还没来得及高兴,给历史“改道”的事件——安史之乱爆发了。

于是,杜甫一家老小逃避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

756年8月,杜甫听说李亨在甘肃灵武当了皇帝,决心投奔“新主子”,撇下家小孤身前往,不料半路上被安禄山的叛军抓住押往长安。

也许看到杜甫是个糟老头,叛军对他放松了警惕,杜甫竟然逃脱了。至德二载(757)4月,杜甫穿越层层火线,终于跑到了当时朝廷所在的凤翔(今陕西宝鸡)。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当杜甫破衣烂衫地出现在肃宗面前,肃宗一感动,就给了他左拾遗的官职。

左右拾遗属于言官,品位虽然不高,却是天子近臣,表示皇帝虽然高高在上,也是要虚心纳谏的。

但工作中,两人还是产生了矛盾。矛盾的导火索是由房琯引起的。

房琯是当时的宰相,对主子忠心耿耿,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肃宗派他去平叛,他不会打仗,就采用春秋时期车战之法,结果连吃败仗,成了“纸上谈兵”的又一个牺牲品。

肃宗刚刚当上皇帝,屁股底下的龙椅还没坐热,急需打几个胜仗来撑门面,结果却被房琯结结实实打了脸。

他要拿房琯祭旗立威。

杜甫和房琯私交不错,一看老朋友就要人头落地,赶紧跑来打圆场,说房琯是个好人,不能杀。

正在气头上的肃宗说,好呀,他不能杀,那我就杀你!众人又是好说歹说,终于保住了老杜的性命。

过了几天,皇帝突然关心起杜甫的家事:老杜啊,夫妻分开很久了吧?这两地生活可不好,时间长了会影响感情的。还有啊,你对工作有点用力过猛,悠着点。这样吧,给你个“带薪休假”,回去好好休息几天哈!

面对皇帝的关心,杜甫很是激动,心情平复之后,就咂摸出滋味了,原来皇帝的潜台词是:离我远点,看见你那张苦瓜脸我就心烦!

人家都下“逐客令”了还赖着不走,连这点眼力劲都没有?

还真就有人没有。

757年9月,长安收复,老杜又回来了,不过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带来一家子人,看来是打算住下就不走了。看到讨厌的人又回来了,唐肃宗哭笑不得,只好让他接着干言官。杜甫呢,仍然兢兢业业地给领导提意见。

乾元元年(758)6月,很傻很天真的杜甫终于被赶出朝廷,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负责地方的祭祀、学校、选举等文教工作。

可能对主子感到失望,也可能是微薄的薪水养活不起一家人,759年7月,杜甫弃官,由华州前往秦州(甘肃天水)。到了秦州,几个月后,发现也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只好带领老小投奔同谷(甘肃成县)。谁知到了同谷,一家人差点被“团灭”。当时正是大雪封山的严冬,眼见揭不开锅了,一家人饿得哇哇叫,杜甫只好穿着短衣、扛着锄头,到深山里去挖“绿色食品”——山芋,结果空手而归。“黄精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二)

怎一个“惨”字了得!

向成都进发,那里可是“天府之国”。

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一家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草堂,正式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他在草堂居住了3年多,这里便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更令人高兴的是,上元二年(761),杜甫的好朋友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御史大夫、充剑南节度使。他乡遇故知,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也。

看到杜甫刚过几天舒心日子,命运之神又开始捉弄他了。

宝应元年(762)7月,严武被召入京,杜甫去送他,一直送到绵州。依依惜别后,严武走了,可是杜甫却回不去了,因为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在成都作乱,截断了他的归路。杜甫只好在绵州、梓州一带流浪。

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镇两川,杜甫回到成都,并且进入严武的幕府成为参谋。严武也表奏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所以从那以后,世人也称杜甫为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4月,严武死了。杜甫失去了大靠山,只得沿江出峡。大历元年(766)夏,“漂流瓶”杜甫漂到夔州(奉节),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贵人,名叫柏茂琳,时任夔州都督。

在柏都督的帮助下,杜甫在东屯租了100顷公田,在瀼西买了40亩果园,成为真正的“地主”。此时的杜甫,已经55岁,“缓步仍须竹杖扶”,成了一个半残废的老头。

杜甫想回家了。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一条木船载着全家从白帝城出发,经过瞿塘峡、巫峡,东下江陵,准备北返。但此时的唐帝国刚刚驱走了猛虎,又培养起一批饿狼——藩镇割据、军阀混战,致使杜甫北返的路被切断。

命苦的老杜一家又过上了“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杯”的日子。这时候杜甫钱包是瘪的,肚子是瘪的,只有一样是饱的——饱尝了亲朋的白眼。

大历五年(770),湖南兵马使臧玠杀死潭州刺史崔驩,潭州大乱。杜甫一家只好继续南逃,这次他打算在耒水逆行到郴州投奔时任郴州录事参军的舅父崔伟。因为水太大,船逆水难行,杜甫一家被困在距离耒阳40多里的方田驿,5天没吃没喝。

耒阳的聂县令听说了此事,派人送来白酒牛肉,杜甫吃了个醉饱。此后就有传说杜甫是给撑死的。这种说法属于无稽之谈,因为杜甫后来有诗对聂县令表示感谢,死人是不会作诗的。

这次侥幸不死,下次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就在这年冬天,58岁的杜甫死在从潭州到岳阳途中,他自己的那条破船上。“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在《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这篇绝笔中,杜甫留下一个让人想哭的苦难形象。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是杜甫写给李白的诗句,一语成谶,竟然成为他自己的墓志铭。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