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帆
在帝都的那段日子里,大历十才子中的很多人比较忙。
李端忙着“走穴”,钱起忙着写“赠别留言”,卢纶忙着 “找舅舅”……
喧闹的背后,还有一个人置身事外,在冷眼旁观。
有人对他说,你和这些人名头一般响亮,为什么不和他们一样,也去搞搞“创收”,让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光鲜一些呢?
他淡淡一笑:“承蒙江湖朋友抬举,让我忝列十才子之列。但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我不想和他们一样,我,也有我的尊严!”
这名“磊落有奇才”的诗人,就是司空曙,他有个表弟,名叫卢纶。
一
司空曙,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人,傅璇琮先生认为是他生于720年左右,卒于790年左右。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司空曙可谓生在盛世中,长在春风里。
在时代的感召下,司空曙自幼勤学,期待和前辈诗人一样,笑傲江湖,建功立业。或者给自己定个“小目标”,跻身仕途,成为轻裘肥马中的一员。
勤奋好学的司空曙颇受叔父青睐,给了他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流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转眼间,司空曙长大成材,满怀希望到京城赶考,遗憾的是,落榜了。
不管报喜还是报忧,总得给爱着他的人一个交代,因为叔父还眼巴巴地等着他的好消息呢。司空曙给叔父写了一首诗《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
微才空觉滞京师,未学曾为叔父知。
雪里题诗偏见赏,林间饮酒独令随。
游客尽伤春色老,贫居还惜暮阴移。
欲归江海寻山去,愿报何人得桂枝。
“雪里题诗”是用东晋谢安与侄子谢朗、侄女谢道韫一起赋诗咏雪的典故,以谢安叔侄比拟叔父与自己关系,说自己的诗作得到叔父的赞赏。
竹林七贤常作竹林之饮,后人因此以“林中酒”比喻友朋宴饮。又因七贤中有阮籍和阮咸叔侄,“林间饮酒”又用作咏叔侄关系的典故。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落榜对于司空曙来说,虽然有些失意,但打击的力度还不够,还没那么沮丧,甚至还有些自负,认为给他机会,蟾宫折桂不过是早晚问题。
正当司空曙准备再接再厉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他和许多中原士人一样,逃往南方,颠沛流离之后,定居在苏州。
广德元年(763),当战乱平息时,司空曙已经是早生华发的中年大叔,最好的年华已经在最坏的年代里度过。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
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
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
这首《贼平后送人北归》入选了《唐诗三百首》。送乱离人在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上归乡,司空曙没有丝毫的喜悦,只有无尽的哀愁。
故乡已经容不了肉身,他乡能否安放灵魂?
二
为生活再努力一把吧,要不,又怎么有资格享受胜利的蛋糕和欢庆的美酒呢?
出发,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
司空曙再次回到京城。在这里,他取得了名头,也收获了温馨,“大历十才子”抱团取暖,他们的友情成为他日后生活中的暖色记忆。
更为幸福的是,他终于折桂成功,金榜题名,可以告慰叔父了。
大历三四年间,司空曙踏入仕途,成为主簿;大历五年(770),被授官拾遗。那段日子,他的前景是美好的,心情是很爽的,不是在诗酒就是在去往诗酒的路上,不是寻山访僧道就是在寻山访僧道的途中。
在世俗人眼中,司空曙此时无疑是成功人士,但他却感到一阵阵莫名的失落和空虚,因为眼前的所见所闻让他感到失望。
大历初年,战乱甫平,烽火未熄,国事维艰,达官权贵们却弹冠相庆,过上了豪奢的生活。比如,平叛功臣郭子仪回到京城,元载、王缙等5人,每人各出30万贯宴请郭子仪,而当时帝国的一年财政收入才490万贯。
看着那一片被糟蹋过的海洋和天地,司空曙心情是此起彼伏,突然冒出个想法:只有远离人群,才能找回自己。
想什么,来什么。建中(780)初年,不知什么原因,司空曙被人“黑了”,贬到长林(今湖北荆门北)去当副县长。
离开了灯红酒绿的喧嚣都市,来到这穷乡僻壤,司空曙内心十分恓惶。他流连酒肆,买醉浇愁,总是用微不足道的成绩来骗自己,总是靠一点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在《过长林湖西酒家》,他这样写道:
湖草青青三两家,门前桃杏一般花。
迁人到处唯求醉,闻说渔翁有酒赊。
当时长林县的县长叫卫象,看到上级派这么个酒鬼来给他当副手,也没当回事。因为他毕竟也是个诗人,正所谓惺惺相惜,理解司空曙的苦闷,所以没事的时候,也陪着司空曙整几杯。
衰鬓千茎雪,他乡一树花。
今朝与君醉,忘却在长沙。
从《玩花与卫象同醉》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卫象给了司空曙兄弟般的温暖和同志般的友情。
在贬官的生涯中,司空曙写下的交游诗很受后世诗评家的推崇,如入选《唐诗三百首》的那首《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一联,自宋朝到清代都反复被诗家所标举,可谓传诵千古的名句。
“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各问年”,不仅在感叹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说明“翻疑梦”的境真情真。
原来拼命逃离的地方,现在想回去却成了奢望。数年之后,司空曙被赦还朝,但随即进入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的幕府。这时,司空曙的官衔为水部郎中,后来又加至虞部郎中。不过,这两个“郎中”不能“看病”,非实职,都是虚衔。
晚年的时候,司空曙写下了《送郑锡(曙曾事此公季父)》:
汉阳云树清无极,蜀国风烟思不堪。
莫怪别君偏有泪,十年曾事晋征南。
青青的汉阳云树早已成为记忆,而蜀国风烟更是不堪回首。岁月蹉跎,功过是非转头空;今宵此别,那是谁的眼泪在飞?
三
司空曙的诗歌功力和表弟卢纶介于伯仲之间,但为人处世的本领却判若云泥。
卢纶八面玲珑,擅长交际,但司空曙却“性耿介,不干权要”。正是因为太“轴”,不想去倚才卖笑,所以司空曙的日子过得很是清寒,每天最关注的就是天气预报,如果说今天没有西北风,全家都得挨饿。
呵呵,有点夸张了,不过,司空曙家里有时竟然连斗米都没有,却是事实。
贫和病似乎是对难兄难弟,总是结伴而行。这不,贫病交加的司空曙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想的不是明天会更好,而是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实在养活不了这么多张嘴了。司空曙决定忍痛割爱,遣送他的爱姬。
明知此刻转身别去,从此茫茫天涯路,司空曙还是狠心送她离开自己。
就像两条鱼一样,与其在一起靠着仅有的唾沫苟延残喘,不如都到江河大海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深爱却不能在一起,那么,相忘于江湖将是最好的姿势。
如果有一种爱叫放手,那么,也有一种爱,叫无法放手。
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
柴门客去残阳在,药圃虫喧秋雨频。
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
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
那一天,司空曙写下了这首《寄暕上人》,表明他已萌生退意,不想再游戏人间,只想青灯古佛,好好修行。
这实在是个毫不过分的要求,我想放下名利,做一名闲云野鹤,难到还不可以吗?
答案是:不可以!
原因很简单,他还有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女,还有为人父母的责任没有尽到。
皈依佛门是一种修行,为人父母何尝不是一种修行?
我们不知道司空曙有没有把儿女抚养成人,我们只知道,也许有一天,当他的目光再也追不上儿女背影之时,就是他悄然离去之日,也许葬在古刹旁,也许埋在春天里。
负责任的男人心是柔软的,也是温暖的,所以,他同样渴望别人给予的温暖。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霍家亲。
——《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里的荒村,陋室里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活画面,不过,这画面的色调是灰暗的。直到表弟卢纶的来访见宿,诗人在悲凉中见到知心亲友,才平添了一抹亮色。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触情生情,每一个过得不如意的中年人,读到这诗句的时候,是不是有想哭的感觉?
《唐才子传》中,对司空曙的文品有“属调幽闲,终篇调畅,如新花笑日,不容熏染”的评价。意思是说,司空曙的写作格调幽深闲远,诗歌全篇和谐流畅,像刚开的花朵笑对着太阳,容不得烟尘的熏陶污染。
那么,就让我们再次温习一篇司空曙的诗作吧,清新自然、朗朗上口,上学时每个人都背诵过,诗名为《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