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相信每位上过小学的人都会背诵。没错,它就是中唐诗人刘长卿的代表作。
年少时,我们不懂人间冷暖,自然不知诗中深意。历经沧桑,才感受到这20个冷冷的字眼中,饱含着暖意:
喧嚣尘世,奔波劳碌的人们,每当夜幕降临,都像倦鸟归巢,在万家灯火中,去寻找那最亮的一扇窗;
人生海海,每颗孤独的心,都在期待一个温暖的港湾,也许一次援手、一声问候、一杯热茶,都会为你筑起一堵挡风的墙。
试问,在人生漫漫旅途中,又有谁不是孤独的“风雪夜归人”?
一
大唐帝国的东都洛阳。
一位刘姓男子正在“鸡娃”:“孩子,你的爷爷刘庆约当过考功郎中,是个组织人事干部,老爸我比较笨,至今也没能当个一官半职。你给咱们好好学习,将来也像你爷爷那样,考个‘公务员’,为父也感到脸上有光了。不过,脾气方面嘛,千万别学他,太耿直。”
小男孩眨巴眨巴眼睛:“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我将来一定会全面超越爷爷的!”
“好孩子,有志气!我要给你起个响亮的名字,让大家一听名字就会记住你。”
“我想好了。汉朝有位著名的文人叫司马相如,我特别崇拜他。他的字叫长卿,那我就叫刘长卿、字文房吧!”
“嗯,嗯,不错,就这么定了!”刘长卿的父亲欣慰地笑了。
卖个小小的关子,刘长卿的“长”是读“长短”的长还是读“首长”的长?
其实,司马相如也崇拜一个人,他叫蔺相如,也就是战国时期上演“完璧归赵”的那位猛人。蔺相如是赵国的上卿,是众卿之长,可见司马长卿、刘长卿的“长”,应该是“首长”的长。
所以,平时你咋读都行,但在和朋友吹牛的时候,一定要读对,这样显得你特别有文化。
大约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刘长卿认为自己刷了无数套“模拟试卷”,考个进士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于是,就进京参加考试。没想到的是,这一考就成了“陪跑”。由于“陪跑”的次数太多,还混了个响亮的名头——“朋头”。
这是个刘长卿打死也不想要的外号,类似于后世的“高考钉子户”,也就是最有希望的“复读生”,每次都觉得应该能“上岸”了,可每次都离成功就差“最后一公里”。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刘长卿在东都洛阳国子监读书的时候,为了给大家争取金榜题名的机会,曾组织学生制造舆论,以此影响考试官员的视听,他也成为学生的头目,称为“朋头(或者棚头)”。
大约天宝十四载(755),刘长卿进士及第,他期望在官场大干一场,可刚一仰头,就被历史的巨轮碾压——没等放榜,“安史之乱”来了!
面对雪亮的马刀,刘长卿只能选择一个字:跑。
刘长卿南渡,流落到扬州、苏州一带。
至德元年(756),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对于上一任公司领导的旧账,这哥们儿还是认的,这年冬天,他派宰相崔涣到江南慰问,补授官吏。
命运的曙光照进刘长卿的生命,他当上了苏州属县长洲的县尉。
仅仅是一丝曙光而已。刘长卿任职期间,“傲其迹而竣其政”,被人告了黑状,关进“号子”。
幸运的是,几个月后,至德二载十二月,唐军收复两京,唐肃宗一高兴就大赦天下。刘长卿也回归队伍,至德三载正月,他升官了,代理海盐令。
唐肃宗不翻旧账,并不代表看不惯刘长卿的人不翻旧账。上元元年(760)春,刘长卿还是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让他离开苏州到洪州待命。
在赶赴洪州途中,刘长卿逗留于馀干,碰巧遇到了李白。
此时的李白,手插裤兜,吹着口哨,心情像轻舟般欢快,因为他刚接到赦令:夜郎不用去了,你自由了!吟完《早发白帝城》,李白正想找人整几杯呢。
与李白不同,刘长卿此刻垂头丧气,喝了几杯闷酒,写下了《将赴南巴至馀干别李十二》:
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
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
一顿大酒过后,二人就此别过。
二
在馀干,刘长卿磨磨蹭蹭不想走,这下还真弄对了。没多久,他就接到命令:你的案子有问题,回苏州“重推”——也就是再从头捋一捋。
捋一捋的结果就是没结果,人家告诉他,你还得到南巴去当公安局局长。
那么,这次刘长卿真到南巴了吗?有的人说他到了,有诗为证——《新年作》就是他在那里写的: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也有的人说,他没到,走到洪州就“赖着”不走了,那些关于南巴的诗句,不过是猜想之词,目的是通过“卖惨”博得大家同情。
不管如何,刘长卿还是于永泰元年(765)回到首都。
这次,照在刘长卿身上的就不是曙光了,简直就是阳光灿烂。那段时间,他频繁参加钱起、李嘉祐、皇甫曾等人组织的“文学沙龙”,从中结识了许多大人物,比如宰相杜鸿渐和元载。带来的好处就是官职开始“蹭蹭”往上升,先是升为监察御史,后又升为侍御史。
大历三年(768),刘长卿被任命为淮南转运使判官。3年后,又任鄂岳转运留后。
这些官职听起来很牛,实际上也很牛,都是替老李家敛财的营生,干好了出将入相都有可能。但你别忘了,这块肥肉不仅李唐家盯着,地方那些大员也在盯着,所以这也是些“脏活”“累活”,是容易得罪人的活。
大历八年(773),吴仲孺来当鄂岳任观察使。吴仲孺是什么人?他是郭子仪的女婿!郭子仪又是谁?他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为大唐王朝续命的人!
一天,吴仲孺把刘长卿请到府中,和他商量一件事情。
吴仲孺说:“老刘啊,最近咱们不是收上来一笔款子嘛,先别往朝廷交了,咱俩二一添作五,分了它算了!”
刘长卿一点儿情面没给,直截了当地说:“对不起,我的字典里就没有‘分赃’二字。”
端茶送客后,吴仲孺脸色铁青:“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但你如果不讲人情世故,那就别怪我对你打打杀杀了!”
于是,吴仲孺给朝廷打了报告,说刘长卿 “犯赃” 20万贯!
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苗伾御史,你来审理这个案子吧。”
身为监察御史,苗伾当然清楚“前同事”的为人,知道刘长卿压根儿不可能贪污。但“小胳膊拧不过大腿”,面对后台极硬的吴仲孺,他很难把一碗水端平。
当一碗水端不平的时候,只有牺牲掉那个最弱的,才能风平浪静。
苗伾审理的结果是:证据不足,死罪虽免,活罪难逃,贬为睦州司马。
对于刘长卿来说,他只知道“学而优则仕”,却不懂官场的“道”与“术”,痛苦灵魂与官场摩擦也就在所难免。如果圆滑些,会“来事”些,他的命运轨迹也许会改写。
三
司马是个闲职。在睦州,刘长卿的日子似乎很悠哉,他和上级两任领导萧定、李揆的关系很融洽,同时,结交了许多诗友,比如严维、李嘉祐、皇甫冉、秦系等,经常一起郊游、笔会。
建中元年(780),大唐第十位皇帝德宗李适继位,决定平反冤假错案,起用了一批在代宗朝被贬的官员,刘长卿时来运转,升为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官居四品,成为一方大员,后世又称他“刘随州”。
刘刺史到任后,看到当地百姓缺衣少食,经济凋敝,很想有所作为,但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建中三年(782),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举起反叛大旗,要过一把皇帝瘾。随州很快就被叛军攻破。
刘长卿又选择了一个字:跑!
好在淮南节度使杜亚当过刘长卿的领导,危机时刻伸出援手,把刘长卿收留到自己的幕府。
接下来几年,刘长卿四处“灵活就业”,大约贞元五年至七年(789—791),卒。
四
年少时,也曾梦想仗剑走天涯,谁料想,到头来却是一地鸡毛空度年华。
刘长卿之所以一次入狱两次被贬,还是在验证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
有个段子,很能说明刘长卿的性格为人。他不止一次对别人说:“如今人们在谈论诗人的时候,喜欢说前有沈佺期、宋之问、王维、杜甫,后有钱起、郎士元、刘长卿、李嘉祐。别人我就不说什么了,李嘉祐、郎士元这两个家伙,有什么资格和我相提并论?”
原文是:“今人称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李嘉祐、郎士元何得与余并驱。”
一方面说明,可能李嘉祐、郎士元两人和刘长卿关系很铁,刘长卿不过是拿最亲近的人“开涮”,寻个开心;另一方面也说明,刘长卿这人有强烈的自信心。
因为在唐代,其他诗人的外号都是别人给的,唯独刘长卿的外号是自封的:以后大家就叫我“五言长城”,谢谢!
意思是说,他创作的五言诗就像长城一样,别人难以超越。
刘长卿自信心爆棚,还表现在每次题诗时落款从来不写自己的姓,只写“长卿”二字。有人提醒他,他努努嘴:“费那个劲干嘛,天下谁不知道我刘长卿!”
按说,刘长卿生得比杜甫还早,死得比杜甫还晚,似乎不应该归到中唐诗人行列。但唐诗分盛唐中唐,主要看诗的神韵风骨、声调格律,而不是仅看诗人生活的年代。刘长卿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肃宗、代宗两朝,并且形成了清冷闲淡、工秀细密的风格,所以,他和韦应物也就担负起唐诗由盛唐向中晚唐过渡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