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子女因工作、学习等原因无法常伴父母身边,便定期通过视频通话与父母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或通过网络平台为父母订购礼物,以此弥补不能亲自陪伴的遗憾。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云养父母”模式对于大多数老人而言,虽然能缓解思念之情,但他们还是希望子女能陪在身边。
子女: 网络交流是表达孝心方式
38岁的陈祖凌是天津滨海新区人,早年她在四川一所大学毕业后,便留在成都发展并结婚生子。以前一年回一次家,而今已是二胎妈妈的她,回家的次数更少了。她曾想把父母接到成都生活,但因气候、饮食习惯等原因没有成行,网络成了他们感情交流的平台。“现在通讯发达,用手机表达思念也挺好的。”陈祖凌说,她给父母换了智能手机,并教会他们使用,父母有什么需求,随时可以通过微信跟她联系,她也会第一时间满足他们。
36岁的李宗源在深圳工作,很少回家。“我每天都会通过微信与父母视频通话,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有时候,我还会在网上为他们订购一些生活用品和保健品,希望他们能过得好一些。”李宗源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类似的观点屡见不鲜。许多子女认为,网络交流和物质给予是一种直接且有效的表达孝心的方式,能够减轻自己因无法陪伴而产生的内疚感。
父母: 更渴望子女的现实陪伴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云养父母”背后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父母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孤独和寂寞的困扰。
张阿姨是一位退休教师,她的女儿在上海定居,平时只能通过视频通话与她联系。张阿姨告诉记者:“虽然女儿经常和我视频聊天,但每次聊完天后,我都会感到更加孤独。因为那些屏幕上的笑脸和问候,无法填补她不在身边的空白。”
王先生的儿子在湖北工作,每周末都会通过视频通话与家人联系。“每周的视频通话是我们的‘家庭聚会’。”王先生感慨地说,“看着屏幕上的儿子一家,心里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能看到他,难过的是这种团聚太短暂,太不真实。”
王先生补充道:“有时候,我们老两口在家里遇到问题,比如电器坏了,这时候就特别希望他能回来,或者至少有个人在身边帮忙。”
专家: 让孝心回归真实
采访中,记者发现生活中不乏感人案例。46岁的钟先生在泰国定居,之前他两三年回国一次看望父母,平常都是网络视频。“现在,我每半年就会回国一次。父母年事已高,需要更多的陪伴和关怀。因此,我尽量把工作安排得紧凑一些,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回家。”钟先生说,每次回家,都会陪父母散步、聊天、做饭,这些看似平凡的事情却让父母感到无比幸福。
“科技虽然能拉近人与人的物理距离,但在情感层面上,还是应该像钟先生这样用心陪伴,让孝心回归真实。”高级心理咨询师郭全妹表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对于父母而言,子女的陪伴和关心是他们最渴望的。物质给予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孝心,但却无法替代情感交流在维系亲情中的关键作用。
郭全妹建议,子女们应该利用节假日或休息时间,多回家陪伴父母,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同时,也要学会倾听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幸福。
(据《中老年时报》刘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