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的活力较过去日益旺盛成为社会普遍共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60岁以上的人不承认自己是老年人。那么,到底多大年龄才算是老年人?
生活很充实 不觉得自己老
在天津滨海新区寨上街坨南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每天聚集着许多参加活动的银发族。记者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发现,尽管许多人在年龄上已经迈入了传统意义上的老年范畴,但他们对自己的年龄认知都是“不老”。
“我并不觉得自己老,每天都充满干劲。我喜欢跳舞、旅游,和朋友们一起聊天聚会。心态年轻,生活才有乐趣。”65岁的李阿姨说。“我觉得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关键在于心态。”72岁的张大爷告诉记者,他现在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比很多年轻人都好,不觉得自己是个老年人。“退休前,我是公司里的一名中层干部,每天忙忙碌碌的。”65岁的王大爷说,“退休后,我突然觉得自己闲了下来,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不过,慢慢地,我开始适应了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乐趣。”
年龄不是定义老的唯一标准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体在社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然而,关于老年人年龄的具体界定,社会各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国家将60岁作为老年人的起始年龄,有的则将这一标准提高到65岁甚至70岁。
“我觉得年龄不应是定义老年人的唯一标准,精神健康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年轻’的重要标准。”80岁的张大爷说,有的人还没到退休年龄,却看起来老态龙钟,整天抽烟喝酒,又不喜欢运动,爬三层楼梯就气喘吁吁。“我每天都坚持散步锻炼,不仅让我身体更灵活,也让我心情更愉悦。”张大爷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注重健康管理和身体锻炼,他们通过合理的饮食、规律的作息和适量的运动来保持身体健康,通过定期体检、慢性病管理等方式,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在医疗条件好了,我们老年人有更多的机会保持健康。”73岁的徐大爷认为,健康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步入老年的重要标准。
老不老应多维度综合考量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人们对老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观念逐渐被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取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满足于平淡无奇的晚年生活,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
“我觉得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感受。无论年龄多大,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应该被视为有活力和有价值的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诺表示,年龄只是衡量人老不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身体、心理和社会角色的综合考量。这一观念的转变,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热情,为社会增添活力,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幸福感。
“从医学角度来看,60岁以后,人体的生理功能开始逐渐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在60岁后立刻出现健康问题。”天津医科大学滨海医院崔主任表示,事实上,许多老年人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当的医疗干预,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不过崔主任也提醒,年纪大了要注意身体变化,一旦有些症状比较明显,要及时就医。
(据《中老年时报》刘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