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志伟)12月17日,在内蒙古农业大学举行的功能性乳酸菌菌株所有权及其知识产权转化签约仪式上,创造了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研成果单项转化合同的最高金额,5株功能性乳酸菌卖了2000万元。
依托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科拓生物有限公司、内蒙古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三方当日签署了转化合同,完成“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 Bbm-19”“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 ProSci-246”“副干酪乳酪杆菌 PC646”等5株功能性乳酸菌及其专利的转让,转化总金额达2000万元。
此次签约转化的5株功能性乳酸菌菌株,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和平教授团队自主研发,这是基于基因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优良乳酸菌高通量精准筛选平台筛选出的具有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免疫调节、缓解腹泻等功效的功能性乳酸菌。签约后,校企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资源优势逐渐形成技术优势、产业优势,着力打造全球乳酸菌研发和产业新高地。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于潍表示,这次签约仪式是科研成果转化上平台、用平台的典型案例,为全区高校作出了示范和榜样。希望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功能性乳酸菌菌株的产业化应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美味的乳酸菌产品。
“菌种应用前景广阔,不仅是相关乳酸菌产品的核心原料,也是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关键所在,是我公司健康食品、动物健康养殖、作物绿色种植、活菌药物等产业规划布局的战略性项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内蒙古科拓生物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子英表示。
据了解,作为生产发酵乳制品的核心,乳酸菌被称为乳品工业的“芯片”。然而我国对于乳酸菌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乳业加工生产领域相关益生菌筛选技术落后和优良菌株匮乏,成为我国乳酸菌产业发展的瓶颈。
“让中国酸奶用上中国菌种”,这是张和平投身乳酸菌行业研究的初衷。1989年从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畜产品加工专业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后,他将乳酸菌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寻菌”35年,张和平带领团队建成保藏51286株乳酸菌的全球最大的原创性乳酸菌种质资源库,创建成全球最大乳酸菌基因组数据库,并发明多项相关技术,打破了国外菌株、技术和产品的垄断。相关技术成果在蒙牛乳业、科拓生物等企业成功转化,经济效益达200亿元。今年6月,该团队还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乳酸菌领域在高精尖产业科技上的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