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4版:百灵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暖色调的冬至

●王国梁

图片来源:IC photo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我的家乡一般都说“冬至节”,自古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民谚说:“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冬至开启三九天的严寒模式。俗语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冬至是个寒冷的日子,甚至想起冬至都忍不住缩一下脖子。可是在我的记忆中,冬至却是暖色调的,充满着温情和暖意。

岁岁寒霜,爱暖冬至。我小时候,每年冬至一大早,母亲就招呼我和哥哥起床。“快起来,今儿冬至,快把棉裤穿上!”冬至这天是穿棉裤的日子,之前只是上身穿了棉袄,到了冬至就得“全副武装”,抵抗严寒。母亲做的棉裤是老式的背带棉裤,前胸后背都絮着棉花,相当于多加了一件棉坎肩。哥哥穿上棉裤,像只笨熊一样,逗得我哈哈大笑。他却指着我笑得更欢:“你的棉裤比我的还厚!”母亲看我们穿上棉裤,心满意足地笑了。棉裤在身,冰雪不侵,这样她才觉得心里踏实。

父亲从里屋拿出他前几天赶集时买的两顶棉帽子,招呼我和哥哥:“过来戴上!冬至开始冻耳朵了,棉帽子能把耳朵盖上,要多暖和有多暖和!”我和哥哥戴上棉帽子,只觉得温暖从头暖到了脚。冷冷的冬至暖暖地过,母亲和父亲的爱给这个节日晕染上了暖色调。

年年冰雪,情暖冬至。家乡人一直把冬至当作节日来过,过节讲究的是团圆美满,每年冬至我们的大家庭都会吃“团圆饺子”。冬至那天吃过早饭,母亲就开始准备剁饺子馅了。她把家里仅有的两个案板一字排开,包饺子的厨具全都准备好,热热闹闹的场面像是要进行一场盛大的仪式。这样的时候,我和哥哥会请爷爷奶奶过来,然后再去请几位婶子。说起来有意思,因为我家的厨具有限,几位婶子过来的时候,有的拿着擀面杖,有的拿着面盆,有的拿着碗盘,有的拿着菜刀。父亲见了总要打趣:“跟上山打虎似的,很有阵势!”一家人听了哈哈大笑,给包饺子活动奠定了欢乐的基调。一家人齐心协力,一起包饺子过冬至。

包饺子的时候,几位家庭主妇一边忙一边聊,“叮叮当当”的声响伴着欢声笑语,好不热闹。孩子们有的帮忙打下手,有的追逐嬉戏。姐姐和堂妹从小就勤快,她们帮大人擀皮,还学着包饺子。有时她们包的饺子露馅了,大人们就给她们讲“包饺子要领”。哥哥带领着堂弟们在院子里玩游戏,不时传来他们大呼小叫的声音。我则朝母亲要一小块儿面团,用来捏小玩意儿。我捏一只小兔子或者小狗,然后展示给亲人们看。一家人对我的“作品”评头论足,我开心极了。

爷爷、父亲和几位叔叔在里屋聊天,他们聊起冬至的特点——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过了冬至,白天就会慢慢变得长起来。紧接着,他们聊起数九天的安排。“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是我最早听到的数九歌。他们根据数九歌,计划着农事,安排着未来。

饺子包好了,灶上大铁锅里的水也烧开了。煮饺子是个技术活儿,一般都是母亲来做。“开锅煮馅,盖锅煮皮。”饺子没有浮上来的时候,要盖上锅盖。饺子浮上来后,打开锅盖煮。饺子煮熟了,吃饺子就更热闹了。我家的小屋里,热气氤氲,香味扑鼻。一碗碗饺子端上桌,先给长辈,再给孩子。长辈把好吃的肉馅饺子让给孩子们吃,孩子们给长辈盛饺子。亲人们互敬互爱,传递着亲情的温暖。欢笑声不时冲出小屋,飘荡在农家小院里,飘荡在寒冬的天空下……

多年以后,我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觉得记忆的画幅是暖色调的。暖色调的冬至,呈现出一个个温暖的瞬间,酝酿着一个个幸福的故事。寒冬虽冷,人间情暖。爱意与深情,永远是我们抵御严寒、对抗风雪的法宝。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