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呼和浩特市建设“宜学城市”三年行动方案》部署,我市全面加快宜学城市建设步伐,各项工作成效显著。现将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积极推进自治区级、市级示范园的创建认定工作,2022年认定“市级示范园”12所,2023年新认定“市级示范园”8所。推动2012至2021年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工作,累计移交38所。
二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截止2022年全市共建63个教育集团,覆盖152所中小学、幼儿园,惠及40%中小学生。2023年在现有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组建中小学“名校+”教育共同体54个,特别是市第二中学和敕勒川实验中学、市第四中学和市第十七中学合作办学,为首府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持续推进自治区示范高中、特色高中、县域优质高中评估申报工作,支持各旗县至少办好1所普通高中。
二、显著提升教育保障能力
一是积极推进中小学、幼儿园项目建设。2022年新建、续建、改扩建教育重点项目52个,年底投入使用20个,共新增学位1.21万个。2023年计划新建、续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项目62个,已办结手续45个,开复工44个,今年计划投入使用14个。
二是不断优化入学服务。启用“青城幼升小”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入学一件事一次办”。全面规范中小学招生工作,落实义务教育“阳光招生”“阳光分班”“公民同招”政策,确保生源均衡。坚持“两为主、两纳入”,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权益。制定出台“人才政策10条”,强化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保障。
三是持续加大教师编制、职称、待遇保障。2022年重新核定全市幼儿园教师编制4539个,向自治区争取中小学教师编制2600个,协调各旗县区归还教师编制2011个。全市中小学增加中高级岗位3747个,建立基层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制度,拓宽了教师职务晋升通道。出台深化中小学绩效工资改革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教师薪酬体系。
四是全力保障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2022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5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14%;幼儿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15.29%;普通小学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4.87%;普通初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与上年基本持平;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27.85%;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13.49%。
三、全面抓好“校长、教师、教研员”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抓好校长队伍建设。实施“8090计划”,从基层一线选聘优秀年轻教师到副校长岗位培养锻炼,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干部队伍梯次。制定出台《“名校长+”工程实施方案》,利用三年时间建设25个“名校长+”领航研修共同体,打造我市领航型校长队伍。
二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引才力度,2023年计划引进人才1023人,公开招聘1070人,目前已进入面试、考察环节。实施“名师+”工程,三年建设450个“名师+”研修共同体,发挥名师团队示范引领作用。借助“国培、区培计划”和“市县校”三级培训体系开展覆盖全员全科全学段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三是抓好教研员队伍建设。推进教研员“双向挂职”,建强专业教研队伍。完成高中学科基地建设,覆盖中学16个学科、15所学校。实施“教研员素质提升”行动,组织教研员赴上海、江苏中小学跟岗研修培训。搭建“市—区教研一体化平台”,加强各地各学校教研教学交流。
四、推动教育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加快推动教育重点领域改革。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投入资金1.6亿元全面改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双减”、教育经费、教师待遇、校园安全专项督导。实施“县管校聘”改革,建立健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优化师资配置。
二是扩展优质教育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市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农业旗县辐射,选派市四区优秀教师对五个农业旗县中小学进行支教帮扶。实施“十四五”县中发展提升行动,开展优质高中与县域高中结对帮扶。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借助同步课堂技术,实现乡村、薄弱学校学生与市区优质学校“零距离”同步课堂学习。2022年,新城区、玉泉区,市第二中学、北垣小学、市第二十七中学列入自治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校)。
三是坚定不移推进“双减”。174个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压减,完成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管理移交;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开展率达98.7%,覆盖学生20.16万。
五、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将10所公办中职学校整合成5所,依法依规注销20所不具备招生资格的民办中职学校。全市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18个专业开展“3+2”“3+3”贯通培养。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提质培优。3所学校立项建设自治区优质中职学校,6所学校12个专业立项建设自治区优质中职专业。印发《呼和浩特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年)》,优化专业17个,增设12个紧缺专业,初步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专业格局。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2023年申报市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2个,校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9个。各中职学校与94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133个,组建2个职教集团,1个职教联盟。
四是强化师资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600人,占专任教师33.5%,占专业课教师67.3%。
五是积极推进中职园区建设。在和林新区投资34.5亿元开工新建职业教育园区。
六、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思路
一是学位供给仍比较紧张。学前教育方面,目前全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仅为51.04%。义务教育方面,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求,城区中小学将各类功能室拆除改造成教室,出现了“大校额”问题。特别是2024、2025年小学毕业生每年增加3000人,初中学校入学压力大。
二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虽然我市采取集团化办学带动农村校、薄弱校提升办学水平,实施“县管校聘”促进区域内师资有序流动,但是校际、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资源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三是职业教育不优不强。2022年完成了公办中职学校整合,并优化了17个专业,但距离“双优”(优秀中等职业学校、优质专业)建设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中高职贯通发展不足,全市只有1所市属高职院校。
下一步围绕打造全区教育中心,抓实中高考改革、三支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努力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确保“宜学城市”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按期实现。
(一)持续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一是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积极推进2012年以来城镇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移交工作,稳步提高公办园、普惠园在园幼儿占比“两个指标”。二是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造项目,全面提升学校软硬件水平。三是持续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积极创建自治区示范高中、特色高中、县域优质高中。指导各旗县区科学定位、系统规划高中阶段学校布局。四是继续把“双减”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坚持校外严格管理和校内提质增效协同发力,深化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治理,强化非学科类培训监管。
(二)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是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借助驻呼高校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加强全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打造样板学校、优质专业,带动中职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二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向自治区积极争取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试点,增加中高职3+2、五年一贯制衔接招生规模。推动创建内蒙古农业大学乳业学院、内蒙古大学航天学院,协调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升为本科院校,将我市1至2所中职院校升为大专院校。三是深化产教融合、高校共建,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三)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一是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年底前实现同频互动教室学校覆盖率100%和数字校园覆盖率100%。二是加快“智慧教育”建设,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安全监控设备接入市级指挥平台,实现校园安全全天候网络巡视全覆盖。三是加强我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网络平台构架,扩大示范高中学科“基地校”的学科研究辐射面,促进城区学校优质资源有效覆盖农区结对帮扶校。
(四)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一是深化中考改革。全面落实我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加强改革配套的软硬件建设。二是深化高考改革。有序推进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是进一步深化与清华大学、北师大、首师大及驻呼高校合作,促进集团化办学和高校共建提档升级。推进“名校+”工程,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示范带动作用。
(五)高质量打造“校长、教师、教研员”三支队伍
一是有效提升专业化水平。制定“三支队伍”三年培训规划,实施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课程实施力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强化区域合作,在与北京、长沙、杭州战略合作基础上,深化教师培训研修、校长挂职锻炼。深入实施“教研员素质提升”行动,与北京教科院、上海教科院等机构强化交流合作,组织教研团队开展国家级课题研究,以课题引领带动教研员专业素养提升。二是多渠道补充师资力量。推动各地各校积极对接高校,吸纳优秀人才。继续推进“双聘制”,加大专兼职教研员补充力度。持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城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激励机制。
(六)提升综合保障水平,夯实教育改革发展基础
一是持续推进学校建设。确保年内主体完工40所、投入使用14所。做好新建校师资配备,争取“建一所优一所”。二是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各级资金支持。推动各旗县区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三是守牢校园安全底线。常态化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将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