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从大东马路到中山路

■高培萱

这些年,中山路是呼和浩特的商业中心,就如同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一样闻名遐迩。

漫步在中山路,您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摩肩接踵的人流和色彩缤纷的各种广告招牌……民族商场、海亮广场等商厦大楼密密匝匝地耸峙在一起,气势恢弘的营业规模和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让每一个到过此地的人都深深地感到现代商业的繁华气息。

然而,您知道这条商业街以前的情况吗?

很久以前,中山路是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城)连接呼和浩特新城(绥远城)的一条大路,当时叫“大东马路”,马路的两旁是田野和荒地,不下雨时尘土飞扬,下雨时满街泥泞。后来冯玉祥将军的西北军来到这里,在大东马路的两侧种了许多大树,才使这条马路有了一些生气。当时这条马路两侧基本没有建筑,傅作义将军主政绥远后,在这条路上修建了“中山纪念堂”,以纪念革命先驱者孙中山,从此,这条大道就开始叫中山路了。

解放初期,呼和浩特还是座仅有12万人口的边陲小城。那时的中山路虽然有了一些建筑,但都很低矮,最高的就是中山东路的“电信二层楼”了。当时还没有柏油马路,中山路后来由以前的沙石路改为了水泥混凝土路。那时,在这条连接新、旧城的大道上,跑的是马车、牛车、人力车和少量的自行车(自行车当时是奢侈品)。只有两辆老式公共汽车往返于新、旧两城之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呼和浩特开始大规模地修建中山路。工会大楼、商业厅大楼、联营商店、新华书店大楼、邮电大楼、公安局大楼等一大批层高有三四层的楼房拔地而起,中山路很快就成为呼和浩特引以为自豪的标志和城市的中心。多年前,有一部电影新闻纪录片,名字叫《呼和浩特在前进》,影片中主要的镜头就是中山路。该片作为新闻放在电影故事片之前放映,当镜头上出现中山路熟悉的街景时,我和同学们都激动得又喊又叫。那时我刚上中学,迄今已经有50多年了,看的是什么电影早已忘记,但对那短短的几分钟的纪录片内容至今仍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以来,呼和浩特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中山路在变化,以前的工会大楼、工人文化宫、新华书店大楼、国营二食堂、邮电大楼都已逐渐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现代化的、各具特色的新式建筑。这些大楼造型新颖、高雅,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闪光、美丽壮观。尤其到了晚上,华灯初上,霓虹灯梦幻般地闪烁,楼体装饰灯耸入云天,仿佛和天上的星辰连在了一起……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