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漪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翠绿的西瓜,全身相间波浪般的条纹;鲜红的果肉令人舌底生津,清凉胜雪,滋味如蜜,沁入肺腑,让人欲罢不能。难怪林语堂对吃西瓜自创了一套独特的理论:西瓜不能很优雅地吃,吃得大汗淋漓才是享受。
西瓜那沁人心脾的清凉甘甜,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童年记忆。记得小时候,母亲在房前屋后的零散地块里,每年都种西瓜。为了保持温度和湿度,春季播种后盖上一层薄膜。母亲干完责任田的活儿后,会忙里偷闲给西瓜地浇水,根据长势合理追肥、整枝和压蔓,来促进西瓜生长。在母亲精心栽培下,每年夏天我们都能吃上甜甜的西瓜。夏日的夜晚,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在庭院里纳凉吃西瓜,望浩渺天空、数眨眼星星、沐凉爽清风,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儿时美好的场景虽然遥远,但依然清晰,回味悠长。
“赤日炎炎似火烧,狂啖西瓜仙欲飘。”烈日炎炎的夏天,西瓜绝对是“消暑王者”。实现“吃瓜自由”的国人,每年吃掉的西瓜量列全球第一。如此受欢迎的西瓜,却是舶来品,它原产非洲赤道附近,继而传至西亚地区,后传入我国中原,故称西瓜。五代十国时期胡峤的《陷虏记》中载:“……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徐光启在《农政全书》记载:“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明代李东阳诗云:“汉使西还道路赊,至今中国有灵瓜。香浮碧水清洗透,片逐鸾刀巧更斜。”前两句点出了西瓜的来历。
古时候没有电扇、空调,酷暑难挨,西瓜自然成为消暑解渴的首选食品。南宋诗人贺方回曾写下诗句:“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把西瓜汁多性凉、可供人们消暑解渴以及瓜皮色泽青翠的特点描写得十分生动,他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为西瓜写诗的人。文天祥的《西瓜诗》云:“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消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诗句形神兼具,将切西瓜、吃西瓜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意趣盎然。元朝诗人方夔对西瓜更是情有独钟,他在《食西瓜》中写道:“缕缕花衫沾碧唾,痕痕丹血捣肤红。香浮笑语牙水生,凉入衣襟骨生风。”全诗语言生动鲜活,栩栩如生地描述了西瓜的甜、爽、清、香的特点。
文人墨客啖食西瓜之时,除了赞之以诗,还颂之以联。苏东坡一生爱吃、善吃,也喜欢吃西瓜。他曾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思前想后观《左传》,书往右翻。该联幽默轻松,颇有情趣。据传乾隆皇帝和大学士纪晓岚微服私访,来到一个瓜店,品尝了西瓜后发现没带银子。于是,乾隆送了瓜店一副对联:堂中摆满翡翠玉;弯刀辟成月牙天。此联一挂,引得买瓜之人络绎不绝。
汪曾祺吃西瓜颇为讲究,他在《夏天》中写道:“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林清玄每次外出,最想念的就是水果,他说:“吃小红西瓜的时候——这西瓜的名字叫红菱——我不禁感恩那些为品种改良而奉献心力的人,有了这种感恩之情,感觉西瓜的滋味更鲜美、更元气淋漓了。”
俗语云:“热天半块瓜,药剂不用抓。”西瓜不仅能防暑解渴,更能保健祛病,《本草纲目》中把吃西瓜的好处描述得非常详尽:不仅“消烦止渴,解暑热”,且“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治口疮”。
“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在骄阳似火、蝉鸣如织的炎炎夏日,与家人们一起在清凉的树荫下,品清甜西瓜,读妙词佳句,一股股透心的清凉和惬意涌上心头,这岂不是幸福与美好之所在? (据《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