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快递进村畅通农村物流体系“微循环”

●本报记者 宋向华

重新梳理快件,将手机尾号发到微信群,提醒村民取快件,再将新到的快件依次入库。11月5日,在土左旗北什轴乡店上村快递综合服务点,收件员李喜平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进入‘双十一’旺季期,收发件一下多起来,一天匀匀的150件左右,每天必须整理好前一天未取的快件,快速出单,好腾出地方放当日的快件。”李喜平一边整理快件一边对记者说道。

这时,三三两两的村民陆续来取件。听说有记者采访,村民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有这么一个快递点真好,家门口就能取快件。”村民李瑞秀说,“以前网上买个东西需要到乡里取,费时又费力,那时网上有中意的,想买也要掂量掂量,哪像现在,说下单就下单了。”

一旁逯秀娥大娘接过话茬儿,“瞧,我这双新鞋就是网上买的,前两天刚下单,今天就穿上了。”以前,逯大娘想买衣服、鞋帽,需要搭车去县城采购。自从村里有了快递驿站,她也尝试着网购,开始只是买一些吃的、用的,后来家里所需基本都是网购。

“自从我这个快递服务点运行后,多数快件都是日用品,也有村民给外地上班的孩子寄饺子馅、牛羊肉的,还有孩子们给父母邮来海鲜的,大家都说又快又好。”李喜平补充道。

在塔布赛乡口肯板村一处快递综合服务点,“请取走包裹。”听到语音提示,村民郭补青取走自己的快件。为了方便村民快速取件,这个服务点根据手机尾号后四位的首号将快件进行分号摆放,出件时直接放出库扫描仪,所取的快件、取件人照片立刻上传系统,一目了然,让快件出单万无一失。正忙着入库的快件接收员李先桃告诉记者:“我这里一直开着小卖铺,好多年了,村里人都熟。前两年,快递公司上门询问能否设个快递服务点,当时想着方便村民的同时还能卖点商品,也就答应了,没想到接收的快件由最初的一天10件左右发展到90多件,快递旺季更多,你想早点关门都不行。”正说着,“桃桃,取快递。”一名大爷拿着手机来取件。

随着广大村民网购意愿不断增强,对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为了保障农村牧区快递包裹的正常收投,打通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去年以来,呼和浩特市邮政管理局积极推进“快递进村”工作,着力健全完善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先是对建设成熟的、稳定的、高效运转的农村寄递物流服务网络持续发力,让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微循环”越来越畅通。后是联合农牧等五部门推动270个建制村设置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公益性岗位,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联合交通运输部门积极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盘活闲置客运班线资源,促进社会物流成本降本增效。

其间,呼和浩特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快递进村补贴纳入财政预算,出台“快递进村”财政补贴政策。同时,邮管部门强化实地督导,现场解决“快递进村”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强化农村寄递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实时动态了解“快递进村”情况,补齐短板弱项,提高决策支持能力。

此外,通过实地核查和委托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摸清“快递进村”底数,并在普查的同时推进解决进村问题;加强跟踪调度,对全市966个村级服务点进行电话抽查回访,发现问题跟踪调度。渐渐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呼和浩特市邮政管理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1—9月,全市农村地区(旗县及以下)快递业务量、投递量分别完成143.21万件和749.24万件,同比分别增长42.01%和60.31%。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