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用好社会化服务体系“金钥匙” 促进农牧业转型升级

本报讯(记者 云艳芳)11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会上,自治区农牧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永祥就内蒙古构建“便捷高效、覆盖农牧业生产全环节全链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情况进行了介绍。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位部署推动社会化服务,将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作为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的“金钥匙”,着力提高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绿色化,实现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自治区农牧厅锚定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加快打造“便捷高效、覆盖农牧业生产全环节全链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四个着力”。

着力构建社会化“大服务”体系。优化顶层设计,围绕提升规模化水平、拓展延伸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带动能力、创新服务模式等,制定印发6个政策文件;针对农机服务、种植服务、农资服务、植保服务、储藏服务、运输服务等,出台了1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地方标准;推动政策落地,在全区5个旗县、20个乡镇、100个嘎查村开展社会化服务示范行动,推广使用社会化服务合同示范文本,上线运行数字化监管平台等,自治区现代化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

着力培育强化各类服务主体。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既鼓励“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提供前沿技术服务,也支持“铺天盖地”的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等服务主体发展壮大,引导各类服务主体因地制宜探索多元服务形式。目前,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已达3000万亩,畜牧业社会化服务已覆盖全区70%牛羊养殖。

着力拓展延伸服务领域。聚焦保障粮食安全,针对烘干、保鲜、仓储、冷链等薄弱环节,推动社会化服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培育提供产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2.8万个、运销服务为主的合作社3816个、加工服务为主的合作社3009个。围绕乳、肉、草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社会化服务向养殖业领域拓展,在47个牛羊养殖大县(旗)推广“1+N”订单式、“公司+农户”打包式、“诊疗+防疫”拓展式和“病死畜处理+有机肥生产+动物防疫”三位一体式等4种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更好满足小农牧户多元化服务需求。

着力创新多层次服务模式。通过“单产提升+社会化服务”模式,结合“吨粮田”创建,促进单产提升主推关键技术落地。2023年,全区“吨粮田”面积达到763.5万亩,粮食单产达到755.5斤,较上年增加1个百分点。通过“高标准农田+社会化服务”模式,结合高标准农田“一村两作区”和“整建制托管”,有效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