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苗欣)近年来,武川县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如何从源头化解各类基层纠纷,走出了一条适合武川县基层治理的路。2022年8月,武川县人民法院正式入驻武川县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大厅,是呼和浩特市首家入驻县级矛调中心的法院。目前,武川县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有特邀调解组织7个、基层治理单位12家、调解机构3家。选派4名审判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党员为当事人提供专业、高效的诉前调解服务,化解各类基层纠纷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以前居民遇到物业方面的问题先投诉,投诉不成就打官司。这会导致物业方和业主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现在有调解员、有特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派驻的法官,他们会根据双方的诉求来调解矛盾,找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武川县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李某某欣慰地说。
据了解,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存有自身特点,其大量的纠纷调解都需要到现场了解情况,所以物业纠纷更多是以线下为主,这样既可以顺利开展调解工作,也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物业公司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因为与业主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业主与物业公司产生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安排物业和业主双方坐下来,听取各方意见和诉求,才能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今年以来,武川县人民法院物业合同纠纷呈上升趋势,“小物业”牵动“大民生”。面对大量的物业合同纠纷,武川县人民法院并没有将此类纠纷直接引入诉讼,而是充分发挥调解员的作用,通过诉前调解方式解决物业合同纠纷。在法院派驻法官的指导帮助下,调解员注重因案制宜、因案施策,针对不同情形开展“问诊式”调解,坚持法、理、情有机统一,讲清法理、讲明事理、讲透情理,引导双方化解矛盾,定分止争。自今年8月份以来,针对调解员电话通知被申请人到场率不高的问题,武川县人民法院通过“传票传唤+诉讼委托调解”机制来提升双方到场率,通过该机制的实施,双方到场率明显提升,调解成功率也显著提升至80%。对调解不成功的,因已预留了举证期,法官通过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大厅里的便民法庭当即庭审,庭审中、庭审后,承办法官会继续做双方的调解工作,经开庭后的物业合同纠纷案件的调解成功率可达50%以上。据悉,武川县人民法院集中对300件物业合同纠纷案件进行处理,截至目前,调解成功265件,判决10件,剩余25件仍在处理中。
基层安则天下安,下一步,武川县人民法院将继续针对各类涉及民生纠纷案件,依托武川县平安建设(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大厅平台,坚持能调尽调,及时妥善化解各类纠纷,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初始,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真正做到案结事了,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