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北疆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武利平:取其精华 为我所用

●本报实习记者 吴香凝

舞台上,他诙谐幽默,独特的表演令观众捧腹;荧屏中,他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内蒙古,若问起谁是著名的笑星,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一定是武利平。

出身梨园之家的武利平,从小喜爱唱歌、跳舞。武利平的母亲演出时,就把他送到外婆家或者姨姥姥家,爱好模仿的他经常学外婆走路、学姨姥姥搓莜面,大家都乐得不行,纷纷夸他有表演天赋,一颗学习表演的种子在他心里悄悄发芽。

1972年,武利平进入凉城县乌兰牧骑,富有表演天分的他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初次登台演绎《走西口》中的太春,博得了满堂彩。之后,他饰演的角色越来越受欢迎。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二人台男扮女装的表演后,武利平很是心动,想着什么时候也要反串一把。“直到有一天,剧团的女演员突然生病,但是那天的剧目必须要演,我就向团长申请由我来演。团长一开始还不答应,后来拗不过我再三坚持。”正是这次表演,让武利平在反串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为提升表演技巧和增强节目效果,武利平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找到了诀窍——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他解释道:“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不仅要脚踏实地演好每场戏,还要抬头看路学习别人怎么表演。例如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奖项要求演员有完整的唱腔、人物和表演形态,只有虚心汲取别人的长处,再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反复琢磨、不断改进,才能具备别人不能代替的表演能力,才有可能获得‘梅花奖’。”正因如此,无论是《摘花椒》里的中年妇女,还是《喜上喜》中的老大娘,武利平用他细腻的情感、精湛的演技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不仅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还在2002年斩获了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

“作为一名戏剧演员,能够得到‘梅花奖’是一生的荣誉和光荣。但在我看来,奖项给予我更多的是鞭策、激励和担当。”武利平格外重视戏剧传承,为了带出一支有实力的二人台队伍,他开始收徒传艺、倾心教授,在他的带领下,9个徒弟出类拔萃,其中王占昕的呱嘴“王婆系列”获第四届曲艺节最高奖“牡丹奖”,张虎获得内蒙古首届相声、小品大赛一等奖。同时,为了广泛宣传二人台,武利平将二人台以小品形式搬上荧屏,开辟了《西口风》栏目,他说:“二人台成就了我,我要让二人台唱响大江南北。”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