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多么优美豪放的一首词,借千古兴亡之事抒发无穷的人生感慨,与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异曲同工之妙。
好多人把这首《临江仙》的作者张冠李戴。读过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的人知道,这是小说的开篇词,好多人便想当然以为这首词出自罗贯中的手笔。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播出时,这首词作为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经杨洪基演唱播出后,更是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真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此词。细心的观众注意到电视屏幕上标注作词为杨慎,但好多观众还固执地认为是罗贯中创作此词,因为好多人不知道杨慎是何许人也。
不错,这首词的作者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杨慎比罗贯中出生要晚150多年,这首《临江仙》怎么会成为小说《三国演义》的片头词?这是因为毛纶和毛宗岗父子整理《三国演义》回目时,慧眼识珠把此词拎出来,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从而使此词为更多的人所传诵,但同时很多人也想当然误以为作者是罗贯中。这首词出自杨慎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是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
先说说杨慎的身世,他和解缙、徐渭三人被称作明朝三大才子。他们三人以学识渊博而著称,其中杨慎从小就是一位“无书不读”的神童,要说博览群书他可以排第一。杨慎的父亲是东阁大学士杨廷和,杨慎出生在“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的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的杨慎从小发奋读书,二十四岁考中状元,成为明代二百七十余年间四川唯一的状元郎,授翰林院修撰,成为嘉靖皇帝的老师。作为同为巴蜀之地走出来的才子,人们由杨慎自然想到了北宋时期才华横溢的苏轼,比杨慎晚出生的李贽就说“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是啊,太奇怪了,四川一出人才就是李白、苏轼和杨慎这样的不世之才!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要想有卓尔不凡的成就,就不能被磨难和挫折击垮,艰难困苦往往是磨砺英雄豪杰的炉火和铁锤,精神上永远要有等闲艰险的意志。我曾经写过几篇介绍唐代刘禹锡的小文,他被贬谪二十三年在外奔波流放,但“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使他消沉,始终拥有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刘禹锡,拥有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人生姿态和不凡的文学成就。比起刘禹锡这位前辈来,杨慎流放三十多年终老于南荒,如同“幽秀古艳空林色”的新梅一样,为滇南之地播下了文化的种子,也留给后人博赡多通的著述。
关于杨慎著述种类之丰富,明清学者皆称其第一。他的考论篇遍涉经史、诗文、书画,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等方面均有各种研究杂著,我们拣其出名者列举就有《丹铅总录》《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等等,明代同样以博览群书著称的王世贞评价杨慎说“明兴,称博学、饶著述者,盖无如杨用修(杨慎字用修)”。陈寅恪先生也评价说“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杨慎成就最高还要数文学,张廷玉《明史·杨慎传》赞曰“杨慎博物洽闻,于文学为优”。他所撰诗词散曲甚多,有人评价说“公词赋似汉,诗律似唐,下至宋词元曲,文之末耳,亦不减秦七、黄九、东篱、小山。”李贽、王夫之对杨慎的诗文称赏有加,难免有溢美之辞。
我们还是从杨慎这首尽人皆知的《临江仙》说起吧。这首词是杨慎谪戍云南时所作的《廿一史弹词》中“说秦汉”的一篇,《廿一史弹词》原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叙上古三代至元及明代历史,文笔畅达易晓,广为传诵。其实,在前几首词里,已经流露出了《临江仙》这首词的雏形,比如第一段“总说”里便有“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的句子,第一段末的《西江月》里有“要知成败是和非,都在渔樵话里”的句子;第二段“说三代”开篇《南乡子》词里有“谁弱谁强都罢手,伤情,打入渔樵话里听”的句子,第二段末《西江月》词里有“功名富贵谈笑中,回首一场春梦”的感慨。
要说这几首词是作者在感慨千古兴亡,也是自叹身世之作。这些词里都有了《临江仙》词里的味道,但总觉得不如《临江仙》的味道更醇冽一些。《临江仙》一语人生感慨寄寓于历史兴亡中,有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作者在探寻千古兴亡的规律时也体味到了苦涩的人生哲理,面对永恒的青山流水和往复的秋月春风,流露出了人生如梦的痛苦和无奈。但作者没有颓废消沉,而是看透人生“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尔携一壶浊酒与渔樵笑傲江湖,笑谈兴亡成败,以大彻大悟的达观的人生态度笑对流放的苦难,笑对人生中的种种坎坷和崎岖。
以博览群书闻名的杨慎在词曲创作中,往往不知不觉就把前人的名句或意境化进了自己的作品,使得作品多了书卷气。比如他有一首很出名的《寒垣鹧鸪词》:“秦时明月玉弓悬,汉塞黄河锦带连。都护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甘泉。莺闺燕阁年三五,马邑龙堆路十千。谁起东山安石卧,为君谈笑静烽烟。”读罢这首诗会感觉每一句都是有来历的,从而成了一个文字游戏。再比如他创作的散曲《解三酲》:“……月如无恨长圆满,却不似世上离别轻。今人不见当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有不少消化前人诗词夹生的痕迹。
一个才华横溢的状元天才,一个出身名门的首辅之子,一下子被流放到南荒之地三十年,靠什么来支撑他的人生和理想?靠读书!在滇南的穷荒之地,在人生的至暗之时,靠着一点读书灯点亮了穷荒之地的文明之火,也点亮了自己晦暗不明的人生,忘情于诗书不仅成就了他博洽的学问,也成就了他通达的人生观,留下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豁达与豪放。还有,一个人即使再沉溺于读书之乐,也要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书本外的知识。“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阶檐下,雨载帽。龙女嫁,天公笑。日反烧,水淹灶。岩洞青蛙上树叫”……这些清新有趣天然浑成的诗歌让人看到了一个不是学究的杨慎。
一个人即使再苦闷彷徨,也要通过读书来明理。一个人即使再学富五车,也要通过阅世来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