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九刚
我采访过数百名曾经在丝绸之路、茶叶之路行走过的老驼夫、老商人、老喇嘛。无论是丝绸之路还是茶叶之路、万里茶道,在他们的描述中,所有这些道路一概被称为驼道,这称号可谓简捷明了。所以,当我听到坝口子要打出一块亮丽的牌子,把自己的村子称为“万里驼道第一村”的消息,我是欣然接受的。对于他们准备出版一本《万里驼道第一村——坝口子》的计划也是举双手赞成。
众所周知,呼和浩特于丝绸之路、茶叶之路以及万里驼道而言,都是最重要的节点城市。她的重要首先在于她的地理位置,是处于中原与草原大漠的交接处。呼和浩特三面环山,呈围椅状,横亘千里的阴山山脉即大青山把草原与中原阻隔开来,而坝口子村就是为数不多的几处山间通道中最重要的一个通道。呼市人常说,站在坝口子看呼市,全城尽收眼底。依此,授予坝口子村为万里驼道第一村的名号当之无愧。在我的印象中,坝口子村是一个特别具有仪式感的地方。呼和浩特的驼队出发,起始点不可能安排在城里,坝口子成为不二的选择。只是因为从坝口子北上,一迈步就走进莽莽的阴山了,正式踏上了漫漫的驼道。离开了坝口子就意味着离开家了。而返回来的驼队,只要一走出阴山,立刻豁然开朗,到了坝口子就到家了。
所以,坝口子这座村庄于商城呼和浩特于驼城呼和浩特来说,除了强烈的仪式感,还充满着浓烈的情感色彩。坝口子村不仅是在万里驼道上的特殊地理位置,更由于具有悠久的历史,村子里至今横亘着一段古老的城垣,正是一千五百年前著名的白道城遗址。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能找到对于白道城的记述。上述所有这些,在《万里驼道第一村——坝口子》一书中都有生动翔实的记述。在坝口子村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比如古庙、古树、古井、古戏台的故事,都特别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该书的两位执笔者都是与我交集多年的好友。王忠民先生对于呼和浩特历史文化方面有诸多著述。尤其是对于白道历史文化的研究,更是见解独到,自成一派。本书的另一位作者黑梅,我更是熟悉,论说起来她是我读内蒙古师范大学文研班时的学妹。对于她,我只能用才思敏捷、文采飞扬来形容。黑梅不仅写小说散文,还是不少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的剧本作者。黑梅的加入使《万里驼道第一村——坝口子》在行文风格上更显活泼律动。他二人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不可多得。
众所周知,呼和浩特在万里驼道贸易兴盛的两百多年间,一直是以驼城著称,正所谓驼队一动百业兴。据历史记载,呼和浩特拥有骆驼最多的时期数量超过二十万峰。那时,无论草原、大漠乃至西亚诸地,万里驼道上的物流几乎全部被呼和浩特的驼运所掌握。而坝口子就是向北向西几条最重要的驼道的起点和终点。经几个世纪的商业繁荣,让坝口子村名播远誉。这正是《万里驼道第一村——坝口子》一书重点描述的部分。每每驼队出发或者远行的驼队归来,商号掌柜和驼夫家属都要到坝口子来送行和迎接,这已经成为常年的风景。我想起一个比喻,如果将呼和浩特起始的万里驼道比喻为穿一件礼服,坝子口村就是这衣领上的第一粒纽扣。正因如此,坝口子人心心念念叨咕着自己村庄的历史、文化和传说。那是因为他们心里的那份骄傲和热情还在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