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咽喉锁着沙的苦涩,手心捧着根的热恋

■ 王占义

库布其是我的家乡。

在我情感的词典里,库布其这三个字,如一坛老酒,一把铜锁和一袭烟岚。老酒醇厚,带着往事的温度与生命的原酿,让人回味无穷,也积蕴着前行的力量;铜锁尘封,人生的许多不易和曲折,许多难言和不言的历练,渐渐都在心底囤积,成为一种人生的厚度和生命的底蕴;烟岚如画,在以梦为马的日子里,我始终用手中的笔,关注着库布其的发展,也自觉肩负起回望与抒写家乡的精神史嬗变的使命。

库布其一草一木的荣枯,一沙一水的沉浮,一点一滴的变化,都是揪着我神经的线,而我就是那一枚飘荡在故乡上空的风筝。

迄今为止,我已经创作完成了两部关于库布其精神史的报告文学作品——《大漠流金:库布其精准扶贫纪实》(合著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和《沙漠守望者:库布其脱贫振兴之路》(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不管是退休后的文学创作,还是在新闻信息产品营销工作的岗位上,我都始终关注着库布其的发展,思考、解读、记录着她精神史的点滴光斑。

近代以来,晋陕豫鲁冀等地大量移民到河套地区垦荒种粮,形成了独特的“走西口文化”。民歌有“二圪揽麻绳捆铺盖,遭了年景走杭盖”,也有“满天天星星满天天明,走西口都是咱们晋陕人”。移民文化为库布其的精神发育和演进提供了极为深厚的土壤。

库布其人在这里生息繁衍,在这里奋斗创造,与沙土挣扎,同沙土斗争,人与沙相伴一生。一代代传承下来,铸就了骨血里的钢筋铁骨,心念里的坚韧倔强,眼神里的温厚深沉,言行中的吃苦耐劳。

库布其人的秉性如大地一般宽厚淳朴,如沙漠一样辽阔浩荡,如民歌一般苦情热烈,如阳光一样豁达明亮。生在库布其的文化血脉里,如沙柳柠条般强韧不屈;长在库布其的文化气场里,如黄河般百折不改。所有的艰辛疼痛如沙漠骆驼般无言背负,所有的远征足迹如大漠驼铃般令人心旌摇荡。咽喉里锁着沙的苦涩,手心里却捧着根的热恋。

这就是我眷恋一生的库布其,这就是我矢志抒写不倦的库布其。

库布其的精神史是与沙漠抗争中而形成的治沙史。上世纪五十年代,库布其人在党中央“绿化祖国”的号召下就已经开始了治沙行动。苏栓雄就是治沙英雄中的集中代表,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亲切接见。六十年代成立林场、治沙站十几处绿化治沙的基层单位。1975年始,杭锦旗每年要完成23万亩的绿化治沙任务。八十年代开始,在村民高树林的带动下,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30多年来种出了19.2万亩林地约1500万棵树。库布其人一直奋战在抗沙治沙的征途中。1997年-1999年,库布齐沙漠第一条穿沙公路建成通车,治沙伟业出现了历史的拐点。这条集全旗之力贯通的锡乌公路,如一根气血通畅的大动脉,为库布其沙漠运力和效率提升,发轫了新的纪元,为库布其生态嬗变提供了可能,也发育了库布其的“穿沙精神”。

穿沙精神内涵就是“不屈不挠,敢为人先,解放思想,艰苦奋斗”。这种精神一直贮存于库布其人的宿命血脉里,是库布其嬗变的最根本底蕴。

库布其的精神史还是在治沙脱贫过程的生态史。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库布其人首创将治沙与脱贫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治沙与治穷同步奋进,植绿与生态保护相携并举的“库布其模式”。在30多年的治沙脱贫探索中,亿利资源集团在政府与群众的支持下,创造了由一棵树到960多万亩绿洲的人间奇迹。作为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在杭锦旗境内面积占其总面积的71%。曾经的茫茫沙海,让当地百姓饱受煎熬。如今,杭锦旗取得了治理库布其沙漠面积超6000平方公里的成绩。2018年12月,杭锦旗库布其沙漠相关生态示范区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库布其生态环境之变和生活水平之变,向世界展现了库布其的“穿沙精神”和中国智慧。变绿后的沙海,锁阳、沙柳、梭梭草、柠条、红柳等数百种植物,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沙漠里的光伏蓝海和风电桅杆,是人类顺应大自然,以科技力量成就减排重任的成功范例。

沙漠让库布其人增长了智慧,也激发了创造精神。在我的生命里,库布其翻天覆地的嬗变,绾结着我的心声和情思,也辉映了我以故乡为荣的自豪感。

在库布其精神史演进过程中,我看到了故乡的眼神由灰暗变闪光,由失望变希望,由自卑变自强。库布其精神,必将更加厚重丰富,更加生动进步,为创造人类的繁荣幸福,贡献出深厚的文化力量。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