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健康·广告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定期适量献血有益健康

本报讯(实习记者 若谷)今年6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2023年我国世界献血者日的活动口号是:捐献血液,分享生命。活动主题是:汇聚青春正能量,无偿献血传爱心。随着无偿献血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其中。但有些关于献血的误解,也让本来想献血的人望而却步。近日,记者采访了内蒙古自治区血液中心输血研究室教授吴南,带你了解科学献血。

“无偿献血是保障血液供应和血液质量的重要方式。而且血液的采集只能是无偿的捐献,也就是说只有以人道主义无私奉献而不是以经济报酬为目的献血,才能从根本上清除有偿供血带来的各种弊病,血液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才能有利于受血者的健康和安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吴南介绍,1998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无偿献血工作走上了法治化管理轨道。

“一般一次献血200毫升、300毫升或400毫升,具体献血量会根据献血者的体重、血红蛋白含量及其他健康状况综合考虑。对于符合条件的献血者来说,一次性献血400毫升与200毫升没有什么不同,我国目前提倡献血400毫升,这对于受血者来说,接受1袋400毫升的血液比接受2袋200毫升的血液,发生输血免疫反应、输血传染疾病的概率从理论上讲要少,因此对受血者也更加有利。”吴南说。

说起献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会不会对身体不好?献完血会不会导致献血者出现贫血或缺血?对于这种疑问,吴南解释:“一位身体健康、体重为70公斤的成年人,其全身血液一般会有5000毫升左右,只有当人体血液流失超过20%时,也就是1000毫升左右时,人体才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正常无偿献血,献血量一般控制在400毫升,远远没有达到造成身体不适的数值。而且从血液循环上看,人体约有20%的血液存在于肝、脾等器官里,遇有失血,这些存储的血液会迅速补充血容量,在短时间里恢复正常,不会影响血循环和血压。国内外研究资料显示定期献血的人群平均寿命要高于不献血的人群,且定期适量献血的群体就心血管发病率,特别是心梗的发病率明显低于不献血的人群,所以定期适量献血,对于我们健康是有益的。”

对于献血后多久能恢复?吴南介绍,在献出的血液中,其中60%是血浆,40%是血细胞。血浆里面的90%是水,水分的补充很快,一般献血后两到三个小时就能及时补充和恢复。血细胞主要是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些血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如红细胞的寿命是90—120天,白细胞的寿命是10—12天,血小板的寿命是10—12天。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失去的白细胞、血小板约7天可恢复;恢复较慢的是红细胞,大约在1个月时间内即可恢复,另外骨髓时刻生成血细胞释放到血管里,因此不必担心献血会影响身体功能。

“我们献血目前分两种,一个是捐献全血,另外就是捐献成分血。通常我们说的‘献血’,基本上指的是献‘全血’。只需要通过采血针将献血者的血液采集到采血袋中即可,过程比较简单。全血即包括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所有成分。捐献成分血一般就是单采血小板,捐献血小板采用一次性使用的密封管道,通过血液成分单采机采集来自一个献血者的血小板,然后再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给献血者。”吴南解释,“它们两个有以下不同,一是时间不同,捐献400毫升全血的过程需5、6分钟,如单采血小板,则全过程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二是献血间隔期不同,全血捐献间隔不少于6个月。单采血小板捐献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因特殊配型需要,由医生批准,最短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

献血前后还应注意相关事项。吴南提醒说:“在献血之前可以进食,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不宜吃过度油腻的食物,如油条、鸡蛋、坚果等,避免血液出现乳糜从而影响血液质量。献血时不建议空腹,以免在献血中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不良反应;保证睡眠,在献血前一晚需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较佳的身体状态。献血中要认真阅读献血知识,消除紧张心理,保持愉悦心情。献血完毕后,应在采血点稍事休息15-20分钟。要在针眼处按压10分钟左右,防止皮下出血,24小时内不沾水,保持干燥清洁,以防感染。献血后24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等。”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