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遥远的燕窝

■孙虎原

退休后住进城市,生活条件优越了许多,可是再也嗅不到草地庄稼菜园散发的芳香,听不到河滩塘坝此起彼伏的蛙鸣……而且时间一长,对季节的更替也很淡漠。

近来炎热,翻看手机日历才发现已是“芒种”节气,脑海里便闪出一丝惦念——遥远故乡老屋檐下的燕窝还“后继有人”吗?此时孵出燕宝宝没有?

莽莽山塬,每当老农手执犁杖吆喝着黄牛在田野春耕的时候,燕子就从靠近海岛的南方飞越万水千山来到北方,选择靠近山坡田野的农家檐下筑巢。

燕子小巧伶俐,尖窄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构成漂亮的流线体形;身穿黑色外套,配一件洁白的衣衫,精干利索;“唧溜溜”的叫声,仿佛幽谷中奏响的竹笛,清脆悦耳;捕食蚊蝇,对环境大有益处。因为这些,备受人类喜欢。

燕子选择筑巢地相当谨慎,能遮风挡雨,没有其他破落隐患,主家人丁兴旺安居乐业,无过多猫猫狗狗的潜在危机。即便如此,它仍不忙于动工,而是反复试探。如果张罗垒窝时主人做出驱赶反应,燕子就知趣地离开。

当年我正是父母膝下的顽童,与分门另户的兄嫂们同住一个大院,土石窑洞八九间。窑脸前拉有一根晾衣服的铁丝,燕子特别乐意圪蹴在这根铁丝上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梳理羽毛。为了吸引燕子安家,哥在窑檐下钉些小木橛。

终于,一对燕子开始在我和父母居住的窗口上方垒窝了。它们不辞辛苦,从水岸边衔来湿泥,其中还要夹杂一根草茎,就着小木橛有次序地堆叠。据说,燕子的唾液很特殊,和在泥中有较强的黏合性。也别瞧不起那根草茎,它增强了泥的拉力,使燕巢更加坚固。我常常呆站在院子里,看燕子一趟趟把黄豆大的泥团填充在窝的缺口处。父母多次劝导说:“你要站远点,不能拿着竿子晃荡,那样燕子怀疑你伤害它们。”

两只燕子大约经过一周多劳作,终于将燕巢垒好,像半个柳编的小笸箩嵌在屋檐下。燕窝从外表看毛毛糙糙,内里却很光滑,然后铺上细软的杂草、羽毛、破布等。这一系列施工和装修过程,显示出燕子高超的“工匠”技术。

一对燕夫妇住进自己搭建的新房,就开始产卵繁衍后代了。那是它们最幸福的时光,每天早早起床落在对面铁丝上,“呢呢啾啾”将熟睡中的主人唤醒。有时会招来好多同伴,场面异常热闹。我不晓得它们是举办一场特别的演唱盛会?还是庆祝好友乔迁新居?

过了些日子,连续几个夜晚见铁丝上有一只燕子不回巢。我把此事告诉父母,他们说那是另一只燕子在窝里孵蛋。半个月以后,忽然听到燕窝里有“咝咝咝”的声音。两只燕子繁忙地往回捉虫,每一次回来蹲在巢沿口,里边就有四五个“黄嘴丫”张开,争先恐后等待喂食。

燕子是捕捉飞虫的能手,有时像箭一样直窜云霄、有时一个俯冲垂落下来、有时上下左右翻飞、有时贴着地面或水面掠过……凭着千变万化的飞行技巧,猎物手到擒来。因此,燕宝宝成长很快。

约莫25天以后,燕孩子的羽翅基本丰满,开始在燕爸燕妈的指导下学习飞行与捕食,活动范围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看着它们兴旺发达的景象,我们全家人非常高兴。

……

我从童年到青年时代,始终住在乡下有着八九孔土石窑洞的那个大院。寒暑易节年复一年,燕子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我相信,第二年飞来的这一对,还是上一年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形影不离的那一对吧,或者是它们的孩子。

燕子每年到来,总要把巢穴彻底清理一番,有时还要把窝加高加固。记得冬天燕子离去的时候,燕窝也曾被损毁过,但来年还是在原址上重新建起。“燕子不住愁人家”,有一窝或几窝燕子惠顾,全家人似乎有了信心,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共建和睦幸福家庭的方向努力。

人到老年,时常生出对往事的眷恋——故乡大院老屋檐下的燕窝,是我茫茫人生路上难忘的记忆,是绵绵回忆中特有的快乐。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