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下一篇

黄河古镇柳青河

■李洁

在清水河县黄河岸边有句老话:“先有柳青河,后有清水河”。

柳青河,从清朝始就是清水河县境内规模较大的黄河渡口及水陆码头,也是清水河县境内最大的集贸市场。柳青河村的大户也就五六家,有刘家、王家、石家、曹家、范家等。

柳青河当年的字号与西包镇(现包头市东河区)一带的字号相同,与现在的连锁店类似。刘家是开缸房和油坊的,字号“永裕昌”。王家一直以来是以酿酒为生,字号“永盛元”。石家祖祖辈辈以中医悬壶济世,字号“大成永”。曹家和范家是靠着黄河为生的,不同的是,曹家做得大,有自己的大船和航线,常年雇有经验的舵手船工,以远途航运为主;范家都是穷苦人出身,以在渡口摆渡为生。

曾经清水河县有两个大集市,就是县城的来胡坡和黄河边的柳青河。柳青河是清水河县最早的一个船运码头,由于黄河流经清水河段地理地形复杂,只有柳青河有靠岸的地形条件,曾经的柳青河码头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每到货船回来,全县城的小商贩齐聚这里,等着船上的日用品卸下来,然后驴驮、肩扛、人背(当年河底通山上的路陡峭,不能行车)运回县城来胡坡集市交易。

集市上粉坊、醋坊、豆腐坊、糖坊齐全。那时候,每当货船从宁夏、包头回来,总要在柳青河休整几天,把日用品、食盐、布匹、皮货、粮食等卸下来,然后再装了本地的陶瓷、黑矾、石灰等特产往下游巡镇、碛口等地运。休整的几天,拿了工钱的船工都要在柳青河花费,也会置办一些贵重的金银饰品,所以说,清水河最好的银匠就在柳青河。

当年柳青河的手工业和小商业欣欣向荣,各行各业的手艺人齐聚这里。有金银匠、铜匠、铁匠、木匠等等,而且每个店铺都有自己的字号。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发展,黄河流经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航运结束于上世纪70年代,而这些依托黄河航运发展起来的手工业文化没有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下来。

现年94岁的曹宽良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柳青河人,从20岁就开始跑河路,常年黄河上行船,历经了多少险滩激流和恶劣天气,让他成为了宁夏、内蒙古及山西黄河河路颇负声望的老艄公。老人说,可惜,在柳青河村从河底往上搬迁的时候,他把以前包头航运局颁发的“驾长证”丢失了。

黄河进入柳青河段水流平缓,是天然的码头设施地,柳青河码头据考证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此后2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黄河水道上的一个重要码头,同时,柳青河也成为了清水河县最大的商贸集镇。

曹宽良老人讲述,过去的大船一般有6位艄公,服从“驾长”的指挥,小船则是5位艄公。曹宽良跑河路最上游是宁夏石嘴山,途经乌海、临河、包头,回到柳青河码头,一般都是运输盐、碱、粮食、皮毛、红柳条等货物,卸货休整后,装了当地黑矾沟生产的黑矾、窑沟生产的黑白瓷器等向河曲(巡镇码头)、保德、府谷等下游码头运输,最远到达山西临县的碛口。然后再从山西这些码头把布匹等日用品运回柳青河。从春天黄河放河开始,直到初冬流凌即将到来,这些河路汉常年漂泊于黄河水路之上,行到逆流险要之处,往往是赤身下到黄河拉纤。

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柳青河码头就是清水河全县物资的集散地。几十条货船成排成行停泊于柳青河码头,颇有气势。装货的、卸货的、各地商贩云集于此,人拉驴驮肩扛,岸上商贾小贩及周边村民熙熙攘攘,如果再逢柳青河古镇唱戏的日子,更是热闹非凡。

后来黄河水运停业,柳青河码头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