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艾香时节话端午

■孙虎原

过节,无不与习俗和吃食挂起钩来,体现传统和古老文化的源远流长。端午节亦然。

记忆中的端午节,是孩子们十分盼望的。首先要染五色线,搓成线索给儿童戴在脖颈、手腕和脚胫上。那个年代,家家户户有缝衣的棉线,白色、蓝色和黑色是最常见的。红色也容易得到,取一块过年写对联剩下的红纸撕碎,浸泡在碗底,连同白棉线混合在一起,反复搓揉就染成红线。村后一段土崖上,生长着一种植物,老乡叫它“婆婆奶根子”,端午期间正开出紫色的花朵,特别好找。它的根胖胖的,有筷子甚至小指那么粗,米黄色。挖一段捣碎,即可把白棉线染得金黄金黄。经过这样的琐细与虔诚,五色线索很快就戴在小伙伴们的颈腕上。只记得长辈们说:戴上五色线可以祛瘟除邪。对此我倒没有多少体会,只记得那时的儿童身上基本没什么装饰,端午节戴上这样的线索,特别神气。

家乡还有一种叫“苦豆”的野生草本植物,采挖其根,与少许茎叶捣成稠糊状,捏成桃形、锁形、蝴蝶形,用缝衣针穿几个孔眼后晾干,很瓷实,呈浅绿色,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人们叫它“苦豆片片”。苦豆片片配上五色线穗子,也是端午节极其讲究的佩挂。

趁端午节太阳还没露头的清早,到山坡上拔回生长旺盛且散发着浓郁芳香的艾蒿草,经开水浸泡后洗头洗澡,传说可以避免一夏天蚊虫的叮咬——这固然有些夸张,但艾草驱蚊是人所共知的。把艾草晾奄,拧成艾草绳,夏末秋初蚊子、白刺肆虐的夜晚煨一截,发出幽幽香味。不知是袅袅的艾烟把蚊子熏晕中毒了,还是把蚊嘴熏肿了,反正不再叮人。

清水河人过端午的主打食品是凉糕和包子。当地出产的黄米远近闻名,特别筋道。有的人家还嫌不够,要在黄米里加入一些南方的江米,用温水浸泡发酵两三天,等冒开汽泡,嗅见微微的酸味,然后淘洗净下到开水锅里,用柴火煮至半熟,再放入蜜枣、玫瑰、葡萄干之类的配料,边煮边勤铲锅底,以防糊锅。煮好趁热摊在高粱杆缝成的箅子上,通常摊三层,夹红糖汁,只瞅一眼成色就特别诱人。端午时节天气已很炎热,用筷子挑一块凉糕,糕里的融胶拉出长长的细丝,那是好糕的象征。送入口中,黏软滑爽,唇齿留香。

包子好吃的关键是馅。取上一块红白相间的腌猪肉切碎,上锅煸出油来,和上土豆丁、豆腐丁翻炒。端午正是当地韭菜和大葱出圃的时候,味道特别新鲜。切适量的韭菜末和葱末倒入同馅混炒,可谓有新有旧、有肉有菜、有白有绿。发酵一盆上等的面粉,碱兑到适当程度,包成拳头大小的包子。厨艺好的主妇捏包子时,用拇指和食指边揪边捏,扭出细密的皱褶。蒸熟后的包子玲珑秀气,像一件件工艺品。这样的包子色香味俱佳,尤其是包子馅腌猪肉微微的咸味——那是故乡的味道,农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