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焙子与伴侣

■ 樊肃成

呼市面食种类不少,但有两种东西是人们挂在嘴边,经常食用的早点,这就是焙子和稍美。

焙子这个名字,也是呼市地区对这种火烙面饼的美称,它和其他地方的饼类食品有很大的区别,不仅做法不同,味道也是独一味。一般饼类面食都是蒸烙成熟的,如今变成烤箱烘熟的。呼市焙子,是先用饼铛烙到两面微黄七成熟时,再立放到灶膛里,盖上饼铛让明火烤熟的。这就需要灶膛大,火口小,明火烧不到焙子,但火焰却能在中心处,炙烤灶膛边的焙子,再通过不时翻烤,使焙子两面表皮逐渐变黄变酥脆,直到烤熟出炉。

刚出炉的焙子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它是发酵面粉香和炭火气的混合香味。但不能马上就吃,得等一小会儿,温度略低后,入手热而不烫才能品尝,把热焙子放在嘴边,深深吸一口气,焙子的香味,马上就会让你味蕾大开,这时一口下去,外脆里糯香气满嘴,感觉人间美味就数它好了。

小时候,有一件到现在都记忆犹新的事,就是在小召前买焙子,三分钱一个,不要粮票,这是我四岁时留下的唯一记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焙子没有如今品种多,当年只有白焙子、三角焙子、糖焙子、油旋、咸焙子。那时在旧城大北街路东,银行斜对面有个焙子铺,是前店后场,除了卖焙子,还卖老豆腐和粉汤,老豆腐5分钱一碗,粉汤一碗3分钱,白焙子5分钱一个,油焙子8分钱一个,油旋一毛一分钱。吃一顿早点,一毛钱左右,但是,因为当时生活不宽裕,每天去吃早点的人并不固定。许多人是为了解馋才去一次,我记得,自己去吃一次老豆腐,大概得两三个月才能,平时连买焙子都很少。

在旧城大什字路东,有几间坐东朝西的门脸房,靠南边小东街路口,这一家曾经卖过羊杂碎,一大碗五分钱,比如今的盏一样的碗,大了好几倍。羊杂碎在呼市也是名小吃,而且口味独特,和其他地方的羊杂味道都不同,也是呼市味道之一。羊杂碎泡焙子,让许多人情有独钟。

再说说稍美与焙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稍美和焙子是两种不相干的食物,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粮食供应放开,尤其是熟食品,率先取消了收取粮票的规定,稍美、焙子、糕点和饭店出售的熟食都可随意购买,再加上个体饭店进入市场,稍美店由原来的少数几家,不长时间就出现了许多家,稍美也渐渐变成了大众早点。在这个时期,有人突发奇想,把稍美夹在焙子里吃,感觉味道不错,由此创造了一种新吃法,百姓又给起了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叫“蛤蟆含蛋”,这也算呼市味道中的奇葩。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