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武子暄)走进和林县南山公园,科普宣传画廊、科普创意小品、科普中国LOGO、树木花草识别标牌一应俱全,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学习。
“和林格尔芍药文化旅游节期间我来南山公园赏花,看了科普宣传画廊才知道芍药是世界名花和著名药材,被视为吉祥和爱情之花,不仅花漂亮,寓意也好”市民崔洁说。
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芍药观赏基地,南山公园芍药种植面积近630亩、100多个品种,其中有金带围、大富贵、满堂富贵等30多个珍稀品种,而连续十四届成功举办的和林格尔芍药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当地生态文化的名片。公园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平台打造了“科普+旅游”南山公园科普旅游教育基地,建有科普宣传画廊20米、科普创意小品4处,科普中国LOGO1处、树木花草名称识别标牌680块,并附二维码可“云游”科普,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增长知识。
“在这里认识了很多野生动植物,学到了不少知识,一到周末我就喜欢来这儿。”近日,正在哈素海国家湿地公园游玩的市民小琳说。
素有“塞外西湖”美称的哈素海国家湿地公园,园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拥有被子植物227种,陆生、水生脊椎动物17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黑鹳1 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黑鸢、白琵鹭、大天鹅、苍鹰等15种。公园划分为保护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其中,宣教展示区面积134.48公顷,主要功能是湿地科普宣教,用以展示湿地独特的生态特征及多样的湿地文化,并开展湿地植物园、湿地展示园、湿地科普博物馆、湿地文化长廊等项目建设。
位于大青山前坡的蒙草种业中心(百草园)是自治区、呼市两级科普教育基地。近年来,蒙草生态通过搭建智慧化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了生态信息数据化、数字化,摸索出智慧高效的生态修复方式,种业科普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蒙草科普基地在打通科普科技价值链转换通道的实践中创新发展思路,将发挥科普科技资源优势与做优种业产品融为一体,不仅推动了种业结构升级,更推动了企业品牌塑造与产业品牌价值提升。
记者从市科协了解到,我市共有128家单位被命名为2022—2025年呼和浩特市科普教育基地。这些基地将以旅游景点为依托,不断完善科普条件和功能,让游客边玩边学长见识,不仅助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