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探寻呼和浩特文化之源

——龙山时代后城咀石城遗址

后城咀石城布局示意图

后城咀石城位置示意图

中华文明与早期国家起源,特别是夏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尤其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演绎了早期中国最为辉煌灿烂的文明。在新石器时代,气候的变暖、农业的发展、人口的聚集、石城的建成,使内蒙古黄河流域的人类文明进入繁荣发展的全新阶段。新石器时代仰韶晚期至龙山时代,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石城,呼和浩特地区的石城遗址集中于清水河县境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水河县龙山时代后城咀石城遗址。

后城咀石城遗址位于清水河县宏河镇后城咀村西,地势北高南低,地处黄河支流浑河北岸。据考证,后城咀石城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环壕聚落遗址,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城遗址。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人员就发现了这个遗址。2005年,经内蒙古文物考古所挖掘,初步确认了该石城应属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规模最大、防御体系最为严密的龙山时代中心城址,并与临近其他石城有较为密切的群组关系。2006—2020年,几经挖掘,累计发掘主城及瓮城城垣、马面、壕沟、台基、墩台、城门等遗址20余处。2022年9月,该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也是“考古中国——河套地区史前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内蒙古地区实施的唯一项目,累计挖掘4000余平方米,出土玉器、陶器、石器等重要遗物30余件。石城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1150米,面积约138万平方米。城址东西两侧为自然冲沟,仅东北侧与外界相接。其中,内城部分位于石城南部,面积偏小,各类居住遗址遗迹较为丰富;外城紧括内城,面积较大;瓮城位于东北部最高处、城垣外侧。整体来看,后城咀石城城垣走势明显,瓮城、城内结构较为清晰,南侧浑河与东西两侧自然冲沟构成独立的自然单元与人工构筑的城垣、瓮城共同组成了整个石城的防御体系。

遗址内挖掘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其中,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器型有鬲、瓮、罐、盉等,纹饰以蓝纹为主,少见绳纹、堆纹;石器多以刀、斧、铲及箭镞为主;玉器主要有刀、环等,多为岫岩玉,玉质较为细腻;骨器以箭镞为主,多磨制而成。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在公元前3000年,随着技术进步、文化传播、经济交流,出现了防御工事,社会进入“古国”时代。此时,在北方地区“红山文化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河套古文化”,开始出现防御性质的建筑。通过近两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可以基本确认,后城咀石城瓮城是目前中国北方地区已知最早具备历史时期“瓮城”意义的防御体系,其主城城垣、马面等建筑特征与已发掘的下塔石城、下脑包1号石城基本相似,而瓮城城垣、墩台、壕沟等建筑设施则尚属首次发现。从瓮城内出土的宽裆鬲、饰以几何纹的敛口瓮等典型器物特征来看,其年代在公元前2500至前2000年之间,整体年代早于山西吕梁碧村石城,与陕西神木石峁石城和山西陶寺遗址年代相当。

后城咀石城直线型主城门结构与二里岗文化望京楼城址、堰师商城西三门遗址、辽宁北票康家屯城门结构相似;主城城门两侧分设马面、瓮城通道两侧分立“阙”式墩台等与中原建筑对称理念关系密切;自瓮城进入城内的“摇把形”入城路径与石峁、下塔城门理念相同等现象看,后城咀石城瓮城兼具中原和北方双重模式,并对周邻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作为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面积最大、结构最为复杂、防御体系最为健全的石城,后城咀石城在内蒙古中南部应处于区域核心聚落地位,即石峁石城的次一级核心聚落,其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具有较为完备、清晰的“一般性龙山遗址—龙山石城—龙山中心石城—龙山核心石城”演变脉络和建筑技术、防御理念。彼时的石城虽然不是城市,但却是呼和浩特地区最早的城的雏形,是兼具军事性质的城寨,它们的出现见证着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流碰撞。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