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丰州滩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又是一年杏儿黄

■李洁

每年小暑过后,就到了杏儿成熟的季节,一嘟噜一串的金色在绿叶中恣意摇曳,树枝微动,那杏儿竟如天空的繁星一般。占据树梢位置的,得益于阳光的偏爱,橙黄中竟然带着些许迷人的红晕,恰似娇羞的少女低头的一抹温柔。家乡漫山遍野的杏树,微风吹过,空气中也多了一分微甜的清香。杏儿是最不耐存放的水果,在七月骄阳的烘烤下,从绿到黄像变戏法一样,再不摘的话,第二天早上,树下便是满地如金般的一层。

记得我小时候,家乡的杏树还属珍贵,到了杏儿快熟的日子,老人们往往会给外地的儿女或亲戚捎个话“赶快回来,杏儿熟了。”我二姐在大青山下的乌素图村,每年都会早早托人捎话或计算着杏儿成熟的日子提前写一封信,让我们去吃杏儿。

杏儿的品种多,成熟期也是参差不齐,这个季节,半大孩子们会迫不及待地去村里村外自家杏树各处看看越来越大的杏儿,从绿茵茵、硬邦邦再到泛着淡淡的浅黄色,还有向阳处的红脸蛋,直至金黄一片,哪棵树的杏儿先熟,哪棵树晚两天或三天,估算得一点不差。

现在,交通方便了,通讯也快捷了,不用提前捎话,打个电话或发个微信,要不拍张图片、发个视频,第二天便三五亲朋好友相约开车回去摘杏。家乡黄河两岸的荒山绿化,栽了大片的杏树林,林果基地也多了起来,杏儿早已不是个稀罕的水果,超市、农贸市场或路边摊儿到处都是卖杏儿的。有雅兴的话,开车沿着黄河畔行驶几十公里,总会遇到大片的杏树林,这些用于绿化美化荒山的杏树,都可以随意采摘的。外地求学、工作的子女或亲戚回去吃杏儿,已经不是纯粹只为了那筐杏儿,而是一种久别的相聚,一种情感的寄托。

就在前几天,我如期收到了一份惊喜和感动,离县城三十多公里的农民党计良大哥给我发微信,他说,“杏熟了,妹子抽时间来村里摘杏儿、吃杏儿。”我和大哥相识于2020年冬天,自此后,每年杏儿熟的日子,他都给我发微信,可惜,2021年,我在外地,没有去成。2022年,杏儿熟的季节,大哥又给我发微信,得知我又不在家时,他说,杏儿熟了就几天的工夫,他这几棵树一周内回来没问题。一周后的话就不能保证有没有了。处理好手头事情,我赶到了大哥的村子,并带着回乡探望父母的西北工大教授张劲夫,当我为他们彼此介绍时,党计良热情之中又多了份腼腆和拘谨,他讷讷地念叨:“真想不到,咱家乡出来的大教授还来我家品尝杏儿。”他把粗糙的大手在衣袖上擦了又擦,满树挑拣着最大最圆润的杏儿,小心翼翼地摘下来递到我们手中……

想起我和党计良的相识过程,心里总会泛起一丝温暖和感动,2020年冬天,我要买海红果,他在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搭乘乡村公交车给我送到县城。海红果是他仔细挑选过的,个个圆润饱满,没有丝毫磕伤碰坏,价格也是市场公道价,可他坐公交的费用来回要10块钱,我买的也不多,就多给他10块钱补贴乘车费用,他说什么也不要,推辞的态度竟然有些生气,我只好由着他了。那天非常冷,他要出去等另一位顾客取海红果,我就留他在我家里等着,攀谈中得知,他对自己侍弄的那些树怀着一份如对待儿女般的疼惜和爱护,党计良年轻时就学会了嫁接本地各种果树,每到春天就把自己选好的优质品种枝条剪下来,整理保存好,然后开始对品质和口味不太好的老树进行改造,三十多年过去了,凭着自己的摸索和学习,竟然成了当地村民有口皆碑的果树土专家。每年春天嫁接的季节,他除了精心侍弄自己的那些树,还经常骑着摩托车走遍周围的村子,帮别人嫁接。他的杏儿有七八个品种,都是自己多年经过选育嫁接出来的,不仅口感美味而且果型和颜色也特别漂亮。

“不觉流光易,枝头杏子黄。”搁笔遐思中,我的心早已飞回家乡,崖头下、沟岔旁,那曾经缀满枝头的青涩,已换来四季中最早的收获,喜人的橙红色挂满枝头,热热闹闹地来赴一场隆重的盛宴。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