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萱
盛乐古城位于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土城子乡上土城子村北。古城南靠东西摩天岭群山,北连土默川平原,西南有宝贝河(古称金河)环绕。古城依山傍水,是连接关内与阴山南北的要冲地带。该城历时千年之久,是内蒙古地区利用时间最长的历史名城。
据历史记载,古城始建于公元前201年,最早叫成乐城,又名石卢城,是西汉初年建置的郡城。公元258年,鲜卑拓跋部由拓跋力微率二十万之众,从东北大兴安岭的密林中经长途跋涉,历经九难八阻,占领了西汉定襄郡的成乐城,并重新修筑城池,将成乐城改名为“盛乐城”。最初,该城为古代鲜卑拓跋部所建“代”政权的国都。北魏王朝的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改代国为魏国(史称北魏),并建都于此,盛乐城就成为当时鲜卑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及军事基地。后来,北魏王朝的十国位皇帝都曾在此建都,故史称盛乐城为“北都”。一直到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继而又迁都洛阳,北魏仍在盛乐故都设立州府,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改立朔州,后又改为云州,直到公元534年北魏灭亡,盛乐城仍未衰落。经过历史沧桑,如今繁华的古城已不复存在,现仅存遗址。
盛乐古城是呼和浩特地区兴起的第一座大型都城,被称为“草原帝都”。北魏王朝建立前后,盛乐城作为北魏的国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敕勒川上乃至中国北方的一颗灿烂明珠。
从盛乐古城出土的文物和城区的建筑等特点看,南区东部,兴盛于西汉,东汉初已废弃。北区,兴盛于唐代,下限到五代初。现存的东墙中段与北段、北墙、西墙、西南墙,均是唐代夯筑,历经宋、辽、金、元历代沿用。
盛乐古城,唐代后沿用,设单于大都护府,后置金河县;辽为振武军;金元时属丰州所辖;明属玉林卫地。
据《绥远通志稿》记载,古城内外曾出土过不少碑志,有“隋陈郡君残石”“唐振武节度使单于大都护府张惟清德政碑”“唐振武军节度使李玉祥墓志铭”等。1960年春夏,内蒙古文物队对古城东部边缘地带进行重点清理试掘,钻探6万余平方米,清理古墓23座,共出土文物87件。在南区发掘中发现窑址、房基、居住地等遗迹。堆积物有残铁犁铧、钩、钉、铲、刀、矛、镰刀、锤等铁器,陶器有碗、钵、罐、奁、扑满、纺轮等,石臼属汉代晚期。1979年,在古城北区出土满瓮的铜钱,内藏“开元通宝”等,重约500公斤。
这座古城,历代都享有盛名,史籍中有不少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