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读书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漫道柔情着意关 牡丹亭畔悲情断

——评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入选剧目昆曲《牡丹亭》

■李金梅

7月14日,笔者有幸观赏了一部高雅的经典剧目,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阳春白雪。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所作,又名《还魂记》,是昆曲传统保留剧目。讲述的是杜丽娘梦想自由恋爱、死而还魂的故事。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戏剧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为他们在创作思想及创作方法上都有相似之处,都获得了很高的戏剧艺术成就。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这绝句出自明代冯小青的《无题》。

说来,笔者和汤显祖也算有缘分——今年春天,笔者和朋友们在广东一次游玩时,意外来到牛塘山汤显祖文化览胜公园,顿时心生敬仰之情。笔者非常认真地阅读了关于这位戏剧大家的详细介绍,渴望能观赏他的经典剧目。不曾想平生之愿得以实现,真是喜从天降!

大幕徐徐拉开,昆曲《牡丹亭》开演。随着悦耳的旋律响起,剧中扮演杜丽娘的演员随着优雅的音乐,如同水上漂,轻盈华丽地登场。剧场顿时响起掌声。这位演员不论唱功及表演,表现的功力都非常精湛。她扮相俊美,举手投足拿捏得惟妙惟肖。我注意到,就一个“兰花指”,随着剧中的情感变化她会展示出各种不同的手势姿态。她的唱腔臻于完美,几乎无懈可击。

笔者感受到剧场悄无声息的宁静,所有观众都屏住呼吸,生怕错过哪句唱词或者哪个旋律的微妙变化,就连演员在变换唱词时所要表现情绪时的微弱呼吸,都可以让人体会到。所有的观众都跟着剧情入戏了,可见这部剧的艺术表演魅力非同一般。

一段唱词的完结,场下观众用热烈的掌声回敬给演员。

这部剧在偌大的舞台上,四处都是剧场原有的幕布,干净且清爽,没有任何舞美雕饰的设计,只是传统的一桌一椅。然而,却丝毫不影响演员们高水平的表演形式,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他们用唱腔、眼神及肢体语言,给观众描摹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用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意境,有着很强烈的代入感,使得观众如同身临其境,眼前似乎也真切地看到了杜丽娘游园时所目睹的风景: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

昆曲,有着它独立的声腔系统,有着固有的格律、板眼。它的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婉转,它的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昆曲的表演及规范完整的组合,是由歌唱、舞蹈、念白、动作,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是一种综合水平要求很高的艺术形式。昆曲乐队主要器乐是由弦乐、管乐、打击乐,和民族乐器组成,婉转柔美悠扬的音乐氛围,能使观众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内心世界的起伏和波动。昆曲的舞蹈性也非常重要——柔缓、细腻、流畅的舞蹈动作,表现出剧中人物内在的矛盾和纷乱。中国戏曲很多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表演的身段、程式、乐队编制都是昆曲艺术中提取出来并加以成熟和完善的。

《游园》一幕,太多的感慨和唏嘘,从开场就铺垫了结局。

《惊梦》一幕,表现出爱情的美好,郎才女貌,是一段天造地设的爱情,其表现手法与当代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何其相似。

这段戏扣人心弦,观众跟着一对恋人的表演及唱腔,将情愫揉进剧中,跟着剧情一起激动澎湃。在这场剧中,被称为“最忙昆曲小生”的著名昆曲演员施夏明闪亮登场。他的出场及表演,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寻梦》一幕,让观众不由得和杜丽娘一起牵挂她梦中遇见的挚爱,她独自在花园深处寻找着所爱的人,可园林不再是她昨日看到的样子,物是人非,如此凄清,她的眼里只剩那颗大梅树。

《写真》一幕,“漫道柔情着意关,牡丹亭畔春梦残……”,所有的美好被粉碎,杜丽娘为情所困,相思成疾。

《离魂》一幕,“世间何物似情浓,整一片断魂心痛”。杜丽娘大病不愈,香消玉殒。

在笔者观摩过的所有剧目中,昆曲《牡丹亭》堪称戏曲的天花板。

几年前,笔者准备去国家大剧院观摩这场演出,因故未能成行,一直为之惋惜,没想到这部经典之作来到家门口,令笔者一饱眼福。

有些遗憾是笔者想拼尽全力弥补的,可演员们的演技及唱腔功底,是笔者无法用笨拙的笔墨表达完整的。这部经典力作对于提升人们的欣赏水平、陶治艺术情操、净化精神世界、升华艺术品味,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归根结底,这都是源于演员们对艺术、对戏曲的这份无限挚爱和执着坚守,他们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第二十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将昆曲《牡丹亭》选入展演剧目,令笔者这名业余编剧受益匪浅,激动不已。能邀请到如此顶级的艺术团队——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为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精神盛宴,倍感幸运。同时,这也是一次零距离学习戏曲的好机会,借此提高笔者对戏曲精品的认知能力。

几百年的昆曲传承,好像就是为《牡丹亭》而留存,近两小时的表演,让人窥见了整个昆曲艺术在不平凡的留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昆曲带给人们的是高雅的艺术享受,通过现场观摩,了解了它的艺术内涵,并获得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不论对内蒙古的戏剧编创人员,还是演员及观众,都是高品位的。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