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文件·党建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回民区攸攸板镇:

“千万工程”带来“万千变化”

本报讯(记者 武子暄 通讯员 苏晓萌 敬佳琪 杜昕帅)近年来,回民区攸攸板镇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以民为本,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党建引领,高站位推动乡村发展。依托大青山前坡丰富的自然资源,对11个村庄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进一步挖掘各村潜力、明确发展定位,串珠成线、以点带面、分类施策,以产业发展为村民增收致富添动能。在大青山沿线村庄重点发展农家乐、民宿、休闲采摘、研学体验、采风创作、医疗养老等产业,努力打造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星级农家乐、精品民宿和特色商业街,持续擦亮“杏福树下”品牌,2023年成功举办杏花节、采摘节,将生态保护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提升乡村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二环路沿线村庄重点发展二手车交易、汽车配套服务、仓储物流、便民市场、餐饮娱乐等产业,为攸攸板镇服务产业发展强链补链、汇聚人气。

因地制宜,高起点谋划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大青山前坡污水处理管网及配套工程,为全镇农文旅产业发展排“污”解难。重点实施东乌素图村和西乌素图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在保持地域特色、留住乡土气息的基础上,结合房屋节能改造工程对村庄进行美化亮化,改建古杏园、古树广场、古杏园人才会客厅、“幸福泉”景观、漫水桥等文化旅游节点项目,新建口袋公园、健康步道等公共活动空间,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打造全要素精品休闲文化旅游镇,努力形成“村村都是示范村、村村都有新名片”的发展格局。

以民为本,高标准实施乡村治理。持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依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会等载体,让村民有事敞开说、遇事多商量、好坏大家评,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议事协商格局。认真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严格“三务公开”制度,搭建党员、群众、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平台,激发群众参与村务决策的热情。全面推行“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的社会基层治理模式,全镇共选派楼栋长174名、单元长629名、平房区片长47名,其中党员173名,实现了楼栋长、单元长和片长全覆盖。全面摸清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重点人群情况,充分发挥暖心服务小分队和红色网格在公共卫生服务、志愿帮扶、扶困助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