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成玉
月是故乡的明,人是故乡的亲。当明月冉冉升起,遥望故乡,皎皎清辉映出父母慈爱的面庞,温暖的记忆溢满思乡的泪光。
四月的村庄云淡风轻,温润的气息缓缓流淌。农人们平整好土地,播下了种子,耕耘着希望。那晚的月亮非常漂亮,“犹如一朵绽放的鲜花”,馥郁的香气覆盖着古朴的村庄。那年,我刚过10岁,母亲牵着我的手,和邻人们聚在一起,听村子里唯一的高中生讲解天体运行的知识,他的话语虽然深奥,却时时在我耳畔回响。于是,远大的理想在一颗幼小的心灵中潜滋暗长。在“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勤奋与励志中,丰富了“婵娟、玉桂、广寒宫”的形象,也收获了一份份人生的力量。
初夏的田野繁茂着葱绿,明媚的阳光抚摸着万物。改革开放之初,妻儿分到了几亩薄田。于是,我就有了亦农亦教的双重历练。为了种好几亩口粮,常常是披星出工,携月归家。漆黑的夜晚,在苍茫的田野上,一个人撒完化肥后将田埂挖开,坐在清凉的渠陂上,让湿漉漉的空气在五脏六腑流淌。潺潺的渠水为我伴奏,悦耳的蛙鸣为我歌唱,麦苗的拔节声为我鼓掌。此时,田野淡雅的花香,氤氲出一轮满月。清辉从树木和屋脊上掉下来,将村庄、田野濯洗得“眉清目秀”,我的心情随之豁然开朗。那天上的月亮宛如一潭清泉,干净、透明、温婉、深邃。我遥望着天宫中的桂树和玉兔,慨叹着寂寞的嫦娥与吴刚,幻想着“高处不胜寒”的仙境,双手驱赶着蚊虫,不觉进入梦乡……当几声鸟鸣将我唤醒,已是月挂中天,露湿衣裳。虽然回到家中已疲惫不堪,却多了几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体验和文字的激扬。
秋天的月亮像一位少妇,丰满靓丽,妩媚动人。中秋佳节,雁声飞成一字长天,乡思盈满清幽明月。人们将一年的辛劳、期盼和思念,寄托于这一传统的节日之中。晚上,一轮明月挂在深蓝色的天空,此时它笑得最灿烂,最幸福。那晶莹纯洁的月光漫过村庄,喷薄着浓浓的喜悦,弥漫着月饼的馨香。祭拜月亮,父母总要让我们辨认玉兔和桂树的模样。我们睁大眼睛,竭力从那遥远的月宫中分辨、寻找,虔诚的祝福变得圆润金黄。
冬天的月亮冷漠、荒芜,毕露锋芒。时值冰河冻月,我和几位同学匍匐在冰冷坚硬的渠陂上,警惕地注视着远处朦胧的村庄。然而,除了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外,一切都是那么安宁静谧。苍穹钩月悬挂,四野万籁俱寂。这是我读高中时执行的一次“特殊”任务。起因是学校杀了一头大肥猪被盗,公安人员将犯罪分子锁定于这个村庄。为了防止转移赃物,我们几个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穿着单薄的棉衣,披着寒冷的月光,将青春热血凝聚一腔。尽管此案最终成为悬案,但那晚“爬冰卧雪”的经历却让我终生难忘。
明月照我行,我心如明镜。月光是美好的,虽然“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我想,在月光下定格一个正直的身影,是一个人不断校正自我的主题,也是人生最美的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