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清水河县:推进县域综合医改 让城乡群众更有“医”靠

本报讯(记者 梁婧姝)自被列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以来,清水河县快速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以县医院为龙头、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枢纽、98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组建清水河县医疗集团并挂牌运行,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今年5月23日,清水河县中蒙医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纳入统一管理,同时更名为清水河县总医院。

清水河县通过整合县域医疗资源,整合人员、资源、业务等多项要素,促进了人才、技术、管理、病种四下沉,将外部无序竞争转变为内部分工协作,全县资源配置及使用效能得到了明显提升,初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模式。

清水河县总医院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引进博士1名,担任县医院党总支书记,并成立9个管理中心(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医教管理、医保管理、公共卫生管理、护理管理、药械采供管理、质量管理、院感管理)和8个业务中心(医学检验、放射影像、远程会诊、120急救、消毒供应、设备信息、超声心电、后勤服务),总医院内实行行政、人员、药械、业务、绩效、财务、信息化“七统一”管理,各分院的人事管理及人员聘用、调派、使用等全部由总医院统一管理,变利益相争为共建共享,激发了各医疗机构工作重心和优质资源下沉的内生动力,一个县乡村一体、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应运而生。创新人才管理模式,激发人才流动新活力。清水河县总医院对绩效实行统一管理,对医务人员实行绩效管理,将工作量与薪酬挂钩,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对人事实行统一管理,聘任总医院院长1名,副院长6名。调整12名优秀人才担任卫生院负责人,其中4名为聘任制合同工。派出4名副院长,到服务能力薄弱的卫生院挂职院长,全方位指导,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选派13名优秀青年医务人员,下派到乡镇卫生院锻炼学习。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基层群众获得感。组成16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定期为村(居)民提供健康随访和诊疗服务。派出中医、西医、检验、彩超、放射等49名专家组成12个团队,下沉12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每个团队每周基层坐诊1次,为基层百姓提供全方位医疗服务。在各乡镇卫生院建立名医工作室和中医馆,派出12名西医专家、8名中医专家在基层坐诊。清水河县总医院各分院根据工作需要,积极引进区内外三甲医院人才,助力医院科室发展。县医院与市第一医院深度合作,引进内科、外科、妇产科、麻醉科、急诊创伤科5名紧缺专业人才长期驻扎清水河县医院工作服务两年,推进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培养当地学科人才。中蒙医院引进北京护国寺中医医院黄琰专家定期坐诊。名老中医贾淑华定期坐诊。县医院、中蒙医院根据县域医疗需求,不定时引进上级专家31名开展手术、坐诊和查房,提升总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让群众足不出县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挖掘县域医疗人才,将个体诊所优秀医师、持证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到各分院坐诊或从事医疗卫生服务,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清水河县总医院组建后,人才实现了上下流动,激活了人才发展新活力。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开拓医疗质量管理新途径。清水河县总医院对各分院院感、护理、依法执业等实行同质化管理。通过制定统一的院感管理手册、清洁消毒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不定期对分院开展督导检查,实现各分院院感同质化管理。根据岗位设置,合理配置执业人员,对各分院药品管理、设备管理、检测化验、医疗安全等实行统一管理。制定统一的护理核心制度,规范护理人员工作流程和各项操作规程,对各分院进行同质化管理。

弘扬中蒙医药特色,推进中蒙医药新发展。充分发挥中蒙医药,简便廉验治未病的作用,满足患者就近诊疗,廉价就医需求,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均建立了中医馆,配备了中医医师。定期邀请区内外专家教授来现场授课坐诊,组织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基本中医疗法在基层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清水河县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环境气候孕育了丰富独特的药材资源,目前共发现本县中草药501种,建成了中草药展示馆。

推进医疗信息共享,提高医改信息化新水平。县域综合医改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信息化的强力支撑。清水河县所有医疗机构实现预防、保健、医疗、签约服务分级诊疗横向互联,县乡实现了HIS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的互联互通,同时与上级多家医院建立远程会诊诊断系统,实现“下级检查、上级诊断”的诊疗模式,基层医疗机构均安装智医助理系统。2023年建成县域医共体信息系统,将大大提高医疗优质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效率。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