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岳龙)每天18时,是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的降旗时间,此时每名放学的学生看到降旗都会停下行注目礼。这是学校国旗仪式课程化带来的效果。
“我们要将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准确地贯彻到底,做立德树人、民族团结、规范办学、共美发展、全面发展的模范。”中央民大附中呼和浩特分校党总支书记、校长王建学告诉记者。
针对“守护好奇心、开发创造力”等科学素质培育难点问题,学校始终将“使命担当”和“科学精神”融于育人的全过程,申报的《中小学科学素质融合培育体系构建与实施》被评为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成果系统梳理了20多年来全面发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历程,总结了在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中小学持续探索科学教育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鲜明特征的中小学科学素质融合培育体系。
构建了新时代“全面而充分发展”的学校育人体系。20多年来,项目团队以全面发展理论指导实践,提出了“让学生的身体舞动起来,经验丰富起来,思想燃烧起来”的育人理念,持续探索新时代素质教育和创新后备人才培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统领,联合高水平大学建立科学家与科学教师联合指导制度,整合课程实施目标,一体化构建科学态度塑造和创新精神启蒙、科技知识学习及应用活动支撑、科学思维训练与创造能力开发的教育链条,科学家和教育家合作,创新学习项目设计,构建了大中小一体的科学素质融合培育体系。
探索出“学思行贯通”的科学融合培育实践路径。项目成果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育人目标和学习发展动力,以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破解科学素质结构缺陷,“把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入课堂”,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激活使命感。优化“少先队—少年团校—共青团—青年党校”政治启蒙,以立志教育激发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实现社会责任目标中收获自我认同与社群认可,双向强化使命意识和实践探索的兴趣和勇气,形成“使命—兴趣—社群”双向驱动机制。联合科学家开展“走进重点实验室”“走近科学家”科学态度塑造和创新精神培育系列主题活动,开展“村史调研”“科学文化史”等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学生精神发展水平,多向激发学习内驱力。
形成“立志—勇实—求真”课程体系和“双线螺旋”教学模式。课程建设以“立志、勇毅、勤实、求真”的学校文化为抓手,弘扬科学精神,在探究式教学和项目式学习中,凸显课程育人价值,形成了进阶学习、场景融合、文化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学习者中心”,搭建“表达”“评价”双链骨架,嵌套课堂学习活动要素,创新课堂学习结构,拓展学习活动体验,兼顾“过程和方法”和“知识获得”。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使外在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
搭建“五个融合”共美共进发展平台。学校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培育“种子科学小院士”,学校构建“一人带动百人”辐射带动模式。建立科学家与科学教师联合指导制度,搭建学校协同社区、家庭以及区域内学校联动的大中小、教学评一体化运行机制。创设青少年科学院,以“英才计划”为依托,探索融合育人方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备课组合作跨学科实践、课内学段学科融合、走进大学科研课题研究、大学和中小学教师联合指导项目学习,开拓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