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北疆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首府:注入文化内涵 彰显城市魅力

市民在内蒙古将军衙署博物院体验国风游

市民参观游览昭君博物院

●本报记者 杨彩霞 文/图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文化滋养一座城市。

近年来,呼和浩特始终坚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征程中,文体新地标不断崛起,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产业项目持续集聚,首府文化“质”“数”齐升,成为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生动实践。

《米洛斯的维纳斯》《思想者》《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走进位于草原丝绸之路公园B区的呼和浩特国际雕塑园,国内外经典雕塑作品吸引了不少游人参观。

这里正在举行首届呼和浩特国际雕塑艺术展,展出国内外经典雕塑作品58件、专项征集入围作品100件。

“把这些优秀雕塑作品置于公园景色之中,将文明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带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仅提升了市民的幸福度,也进一步丰富了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带着孩子正在参观的市民张春峰对记者说。

“以前只是从书本里知道了昭君出塞的故事,这种沉浸式演出的剧目是第一次看,没想到这么精彩,感觉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好像真的浮现在眼前一样。”依托“昭君和亲”的历史故事,国庆假期,行走街景沉浸式演出《昭君和亲》在玉泉区塞上老街区块上演,演员们以精彩的表演呈现了一段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让现场观众直呼“好看”!

走进呼和浩特博物馆数字馆,游客可以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走入”画中,与“画中人”同游;也可以裸眼观看3D展览,感受数字博物馆的魅力;还可以足不出户,游遍名山大川……

“对文物进行三维扫描,采集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就可以让文物的身份信息永久保存下来,可以说让实体文物数字化,这种再造就是对文物最有力的保护。”呼和浩特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数字化创新可帮助观众理解复杂且精细的概念,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给观众提供解锁博物馆的新方式,也为文物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数字化展览不仅给观众带来视觉的冲击,也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了起来,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以及时代价值。

假期里,“云看展”成为一种新颖有趣的博物馆打卡方式。游客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馆内风景和馆藏珍品。昭君博物院通过3D数字空间建模、数字孪生、实时云渲染等技术,举办“交相辉映融合之路——昭君出塞胡汉和亲”沉浸式漫游线上数字展览,让游客仿若置身画中,与文物来个近距离接触。

提升城市文化能级,呼和浩特突出文化的传播性,把文博场馆用起来,提高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真正让文博场馆成为认识和感知首府城市的“会客厅”。

年初,我市倾力打造的舞蹈剧场《如见》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时尚的布景、唯美的舞姿、震撼的肢体语言……90分钟的演出赢得了满堂彩。

精品文艺的创排是增强首府文化品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彰显城市精神、提升首府文化能级的重要补充。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加强文艺作品创作生产,通过一部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剧目,创立了一个个代表首府的文化品牌,探索文化产业形态的创新途径,推动文化强市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首府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凡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由本报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呼和浩特融媒体中心”,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