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沙沙)今年以来,新城区把老旧小区改造、打造高品质城区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点工作来抓,高标准改造呼职家属院、一幼小区等40个老旧小区,全面提升群众居住条件。
“随着老旧小区改造,配套设施到位,我们这个老小区现在变成了现代化的小区,我们住着很舒心。”呼职家属院居民贺照波说。
在改造的过程中,新城区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推进”的原则,紧扣群众所需所盼,引导居民全程参与,集中力量实施一批补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的工程类等项目,优先解决老旧小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回应市民群众“微需求”。
在打造高品质城区方面,今年新城区打通断头路12条,改造背街小巷40条,启动中山路、车站东街等4个街区亮化提升工程。对704个专业物业管理小区和176个居民自管、单位代管、社区代管小区实施物业服务标准化建设。
“政府给我家安装了可移动床边扶手和呼叫器,子女也不会担心我独自在家出意外。”中山社区水利厅小区独居老人蔺翠英提起新城区实施的适老化“微”改造项目赞不绝口。
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幸福养老,一直是一道重要的民生课题。为答好这道民生题,新城区在全市率先完成25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任务和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为能力评估为中重度的6类困难老人建设家庭照护床70张,为能力评估为轻度的6类困难老人56户提供上门服务1466人次。通过施工改造、设施配备、辅具适配等方式,让老年人居家生活、起居行走更安心、舒适。
“适老化改造对象的标准是本市户籍年满60周岁以上纳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人老年人家庭,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高龄、失能、留守、空巢、残疾人老年人家庭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都可以申请。我们结合实际,将居家适老化改造对象范围扩大到包括7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家庭。”新城区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杜玉荣介绍说。
目前,新城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运营区级养老服务综合体1个、街道级养老服务中心8个、社区级养老服务站64个、乡镇级养老服务中心1处、村级养老服务站点12个,并率先在全市启动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和“老年人助餐补贴”工作,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